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龐進:華祖陵與華胥氏

2018-12-07  來自: 陜西華胥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shù):1347

龐進


藍田縣華胥鎮(zhèn)的鎮(zhèn)長書記一行三人來找我,說有一家外資企業(yè)愿意投巨資修建該鎮(zhèn)轄內(nèi)的羲母陵,得知我多年來從事龍文化研究,希望能對此事做一翻論證,提一些建議。

我說這件事我當積極參與,一來伏羲女媧有“龍祖”之稱,和伏羲女媧有關(guān)的文化都屬于龍文化研究的范圍;二來我雖生在臨潼,但龐家的祖籍在藍田,可以說臨潼藍田都是我的故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義不容辭;還有第三條,我最近正在寫一部有關(guān)驪山地理文化方面的書,而羲母陵,也就是華胥氏陵,就位于驪山南麓的孟巖村。

我們想召開一個“羲母陵開發(fā)論證會”,鎮(zhèn)長說,目的是把四個問題說清楚:一是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lǐng),是伏羲女媧的生身之母,其主要居住生活地,在藍田華胥鎮(zhèn)及臨潼驪山一帶;二是由于伏羲女媧的結(jié)合,才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祖根。 三是羲母陵位于陜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zhèn),華胥鎮(zhèn)因境內(nèi)有羲母陵,華胥氏曾在這里建立了華夏大地上第壹個母系氏族部落而得名;四是羲母陵開發(fā)很有價值,符合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我說這四條可以做到基本上說清楚:一來上古時期確有一個母系氏族社會,這是人類學研究早已說明了的,毋容置疑;二來的確有一個母系氏族部落在驪山一帶繁衍生息過,姜寨遺址和半坡遺址的發(fā)掘可以證明;三是將多種文獻資料互相印證可知,伏羲女媧兄妹,也是氏族部落首領(lǐng),炎黃二帝是他們的直系后裔,他們的母親是華胥氏,因此,將華胥氏定為中華民族之祖是講得通的;第四,伏羲陵、女媧陵以及炎帝陵、黃帝陵全國都不止一處,華胥陵史料只記載了這一處,這是獨壹無二的資源呀,別處是搶不去的。

至于華胥和龍的關(guān)系,推理是這樣的: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fā)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了。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蕞早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那么,龍祖的媽媽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了。

談到建議,我覺得叫羲母陵不如叫華胥陵,甚至不防敲明叫響地稱“華祖陵”。因為羲母陵突出的是“羲”,華胥陵或華祖陵突出的是“華”,這兩個字的區(qū)別不可小看,“華”是華夏的“華”、中華民族的“華”呀!從文化開發(fā)的角度講,突出“華”,比突出“羲”,更具凝聚力和號召力。的確,華夏、華人、中華民族之名稱,是和遠古的華胥氏有淵源關(guān)系的。華與花同,繁體寫作“華”。這個華,有學者推斷為玫瑰花,有學者推斷為瓠瓜花,還有學者認為是“菜”,即野 生麥。不管怎么推斷,大家都普遍認為,遙遠的古代有一個愛花的甚至以花為圖騰的氏族,這個氏族就是華胥氏族。華胥氏因愛花而得名,其后裔便以“華人”、“華夏”(夏字取于夏朝國名)相稱,直到今天稱中華民族。送走鎮(zhèn)長一行,我忽然想到了“全人類來自同一個祖先”的說法。據(jù)報道,當代基因科學研究證實,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當然也不是藍田猿人的進化,而是人類單一起源的后裔。據(jù)說,不管亞洲人、歐洲人,還是美洲人、澳洲人,大家都是從非洲大陸走出來的,后來,也都經(jīng)歷了一場大洪水。希伯來《圣經(jīng)》說上帝是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世間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上帝的名字叫耶和華,這個耶和華是希伯來語jehovah的音譯了。那么,耶和華之“華”,和華胥氏之“華”有沒有聯(lián)系呢?也就是說,華胥氏之“華”,會不會是我們的祖先對全人類的共同祖先——“耶和華”的記憶呢?

還有,隨著世界上好多神秘古老的奇跡被發(fā)現(xiàn)而又無法破解,人們開始推測有“天外文明”——外星大智慧的存在了,有人甚至認為,這個外星大智慧就是人們說的耶和華上帝。那么,華胥氏所接觸的雷神“大人”,會不會也是外星大智慧呢?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外星大智慧乘飛蝶來到地球,將美麗的華胥氏姑娘接到飛碟上或另一個星球,像如今的試管嬰兒那樣讓其受孕,然后送還地球生育……這一切,“事中迷”的華胥氏姑娘是說不清楚的,她惟一的印象是電閃雷鳴中來了一位形象高大的巨人,她隨著人家的形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

還有,從甲骨文、金文及篆書“華”字的字形來看,說其像花、像菜都有道理,說其像瀑瀉水流之形(即“水花”)也似乎可以,加之瀑瀉水流的發(fā)音也正是作“嘩嘩”之聲,那么,華胥氏之“華”,會不會還是我們的祖先保留下來的,對大洪水時代的一個記憶呢?

后邊的這些想法,有胡猜亂想之嫌,因為證據(jù)不足,也無法考證。然而,世界上的許多發(fā)現(xiàn),都與人們的胡猜亂想有關(guān)。那么,就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們做參考吧。

二00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作者簡介】

龐進,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龍文化網(wǎng)站學術(shù)總裁,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陜西省龍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安日報、晚報主任編輯。


關(guān)鍵詞: 華胥陵   羲母陵   華胥氏   龐進  

陜西華胥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電話: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郵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

CopyRight ? 版權(quán)所有: 陜西華胥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技術(shù)支持:陜西印象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 網(wǎng)站地圖 XML 備案號:陜ICP備14008139號-1


掃一掃訪問移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