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陵—中華民族的母親陵
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于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華胥陵是華胥氏死后安寢的陵地,是中華祖根之所在。它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華胥陵的遺址在全國只有一處,這就是藍田的華胥陵。
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qū)古柏參天,鐘鼓高懸,殿宇祭臺雄偉,常年祭祀不斷。
《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舊居,境內華胥陵”。明·清七部《藍田縣志》均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谷遺址,史稱三皇舊居。”
華胥陵原貌(攝于上世紀30年代末)
羲母廟原貌(攝于上世紀30年代初)
華胥陵現(xiàn)貌
陜西省重點文保單位(2008年)
華胥陵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陵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臺、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窯、畫卦臺等。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明代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字樣,左右兩邊分別刻有“伏羲肇娠,皇帝夢游”八個字。這些都是十分珍貴人文遺址與實物。也都進一步印證了《陜西通志》“羲母陵在(藍田)縣北三十五里”的記錄。華胥陵是中華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一個令全球華人向往祭奠的圣地。
華胥氏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她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脈親情,因而奠定了華胥陵的歷史性、人民性、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的神圣歷史地位。各方有識之土紛紛建言、奔走呼吁,盡快保護、開發(fā)和建設華胥陵。海內外華夏兒女跋山涉水,虔誠祭奠。此舉所反映出的不僅是一種民族心理的呼聲,更是一種尋根華胥,振興中華的民族情節(jié)和民族凝聚的強烈愿望。
華胥陵的開發(fā)是一件功在千秋,名垂后世的盛舉,它對于繁榮陜西經濟,開發(fā)旅游名片,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讓這世界的隱性人文遺址資源得到開發(fā)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