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定云
一、 華胥氏名稱來由及其含義
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傳說最早的就是華胥氏:她是伏羲的母親。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扁覡藜捶?。宋代《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漢代《詩緯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鼻迦肆河窭K在《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云:“華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因此,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傳說中最早的始祖。
華胥氏是部落之名,它存在的時間很長,地域也相當廣泛?!读凶印S帝篇》記載:“〔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離)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焙幽匣搓柨h:《淮陽名勝》:“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氏之國,是華胥居住的地方。”據(jù)《太平環(huán)宇記》的記載,“藍田為三皇舊居,境內(nèi)有華胥陵?!备鶕?jù)這些記載,華胥氏所在地域應在今陜西境內(nèi)。
陜西關中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有關華胥氏活動的遺跡。相傳今西安市以東二十公里的蘭田縣有華胥鎮(zhèn)。該鎮(zhèn)以東二里許,有一條河叫“華胥河”。村中有一條被河水長期沖刷而形成的溝叫“華胥溝”。在溝內(nèi)的崖畔上有一個窯洞,傳說那是當年華胥氏“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媧的地方,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華胥窯”。在“華胥溝”北面里許,有一個自然形成的蓄水池的村莊叫雷莊,相傳那是當年“雷澤”所在。此外,這里還有“三皇廟”遺址、軒轅黃帝游察古華胥國的紀念遺址。在今日之宋家村,至今還保留著刻有三皇功績的古石碑:碑的上方銘刻“古華胥”三個陰文;左邊刻“伏羲肇娠”;右邊刻“黃帝夢游”等字。所有這些傳說中的“遺跡”,在提示人們:這一帶有可能曾是“華胥氏”氏族(部落)重要的生息之地。
“華胥氏”之名究竟是什么含義?這是需要弄清楚的?!叭A”就是“花”,“華”與“花”在古語中是相通的:《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桐始華?!薄对姟ぶ苣稀ぬ邑病罚骸疤抑藏玻谱破淙A?!币陨系摹叭A”就是“花”。而“胥”與“須”也是相通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胥后令?!薄端麟[》:“按:胥須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時而落?!保俄n詩外傳》:“胥作須。”《淮南子·說林》:“華乃大旱者不胥時落?!薄段淖印ど系隆罚骸榜阕黜??!倍绊殹?、“ 鬚”為繁簡字?!肚f子·漁父》:“須眉交白?!薄夺屛摹罚骸绊毐疽嘧?鬚”。因此,華胥氏就是花須氏,亦即花 鬚 氏。
古代的部落或氏族都是以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自己的崇拜對像,用作自己的圖騰。華胥氏就是用“花”作為圖騰的。為甚么又稱“華胥”呢?“華胥”就是“花須”,亦即“花蕊”?!叭A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用“花蕊”作為圖騰的氏族。原始社會的人們要生存,取決于兩種生產(chǎn):一、物質(zhì)的生產(chǎn),這是人們生存的基礎;二、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即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在那個時代,氏族或部落的人越多,戰(zhàn)勝自然的力量就越大,就愈能生存和發(fā)展。所以,原始社會的人們,最初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希望能多兒多女,家庭、氏族、部落的成員能大大發(fā)展。華胥氏氏族,希望自己的成員像花兒一樣,不斷地開花結(jié)果,發(fā)展壯大。這是華胥氏之所以崇拜“花蕊”的原因所在。因此,“華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以“花蕊”為其圖騰的氏族。
“華胥氏”所在氏族究竟與哪一個古代文化相聯(lián)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我國原始社會后期,亦即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上游,廣泛分布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仰韶文化 。該文化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半坡類型彩陶中以“魚”紋為主,突出對“魚”的崇拜,其中的“人面魚紋”應是炎帝部落的圖騰標志【1】。而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彩陶中以花葉紋為主,突出對“花”的崇拜。對此,我過去文章中已有論述,今不再重復【2】。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葉紋為主,突出對花“花”的崇拜,說明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居民是“華胥氏”部落的成員;或者說是“華胥氏”部落的后裔。由于該類文化在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分布相當廣泛,故該類居民應是“華胥氏”部落后裔中的主體。
圖一:大地灣華胥氏“女神像”
仰韶文化在黃河上游的分支是甘青地區(qū)的馬家窯文化。1978——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該遺址屬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此次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件珍貴的人頭形彩陶瓶(見圖一)【3】。該瓶高31.8厘米,瓶口部圓雕成人頭像,垂肩發(fā)式,前額梳成“劉?!毙?,蒜頭形鼻隆起,眼、鼻、耳均雕成小孔。這是典型的黃種人女性,莊重而美麗。瓶頸以下有三層花紋。這三層花紋實際就是花葉紋,同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花葉紋十分相似。這說明石嶺下仰韶文化居民同華胥氏部落存在著血緣關系。
原始社會居民中的圖騰崇拜,都是將所崇拜的動物或植物“人格化”。半坡類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魚”,就出現(xiàn)“人面魚紋”圖騰,那是炎帝部落的圖騰標志【4】。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花”,而在甘肅秦安大地灣石嶺下類型仰韶文化中,卻出現(xiàn)了“人首花身”彩陶瓶,這無疑是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居民的圖騰崇拜標志。她是“花仙”、“花神”,實際就是“華胥氏”母祖的化身,是“華胥氏”氏族崇拜的“女神”像。
二、“華胥氏”后裔名稱演變
華胥氏是我們民族之母,她繁衍的族群非常龐大。傳說:她是伏羲、女媧的母親;伏羲之后是“少典”;“少典”又生“炎帝、黃帝”。前面論述的以“花”為圖案的文化,主要是“廟底溝類型文化”。而除廟底溝類型之外,還有其他的文化類型,諸如馬家窯類型、后崗類型、大河村類型等等。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先民,并不與“華胥氏”后裔等同,它只是“后裔”之一。但這并不排除它是“后裔”中的主體,因為,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各種類型中,廟底溝類型是主要類型,其影響面波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皬R底溝”類型文化先民,主要是黃帝部落。而炎帝部落也是“華胥氏”后裔,但“炎帝彤魚氏”主要崇拜“魚”,以“魚”作為其“圖騰”【5】;“炎帝神農(nóng)氏”主要崇拜“羊”,以“羊”作為其“圖騰”【6】。這一部分族群同樣是“華胥氏”的后裔,而且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是華胥氏后裔中的主體,因為是“同胞一母生”,最初就互有聯(lián)系,是早期“部落聯(lián)盟”的基石。在早期“部落聯(lián)盟”中,炎帝部落一直是處于“首領”位置。這與生產(chǎn)方式有關:炎帝部落主要從事漁獵和農(nóng)業(yè),生活方式相對穩(wěn)定;而黃帝部落主要從事放牧,生活多處于流動狀態(tài)。這種不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身體素質(zhì)。正是這一原因,炎黃阪泉之戰(zhàn)中,黃帝能夠戰(zhàn)勝炎帝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阪泉之戰(zhàn)”主要是“首領位置”之爭,“戰(zhàn)后”仍然是“聯(lián)盟”關系,炎黃聯(lián)合戰(zhàn)蚩尤,就是最 好的例證。自此以后,炎帝部落主要向南方發(fā)展,演繹出炎帝烈山氏一系列神話和傳說,這里就不多說了。
炎黃聯(lián)盟是最早的部落聯(lián)盟,或者說是最早的“部落聯(lián)盟”中的主體?!把S聯(lián)姻”這種事例就太多了,不可勝數(shù)。而這兩大群體恰恰是早期“部落聯(lián)盟”中最主要的兩大群體,占有“聯(lián)盟”中的絕大多數(shù)。因此,這個“聯(lián)盟”群體的后裔就稱為“炎黃子孫”。這就是“炎黃子孫”的來歷。“炎黃子孫”是“華胥氏”后人中的主體。這個群體還有出現(xiàn)過其他的稱呼,述說如下:
A.華族。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花卉形彩陶圖案。這種花,是華胥氏先民的崇拜物,也是華胥氏氏族圖騰的標志。因此,這個以“花蕊”為“圖騰”的氏族,就是傳說中的“華胥氏”,也是“華族”得名的來由。所謂“華族”,就是以“花蕊”為圖騰的氏族。后來,凡“華胥氏”后裔、“炎黃子孫”后裔,都稱為“華族”。
B.華夏。大禹是黃帝部落后裔,也是中國歷史上第 一個朝代——夏代的奠基人。夏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是今日之晉南、豫西、豫北、冀南、魯西等地。這一大片土地上的人,基本上是“夏人”,也是“華胥氏”后裔,故稱“華夏”。這是“華夏”一詞的來由。由此可以看到,“華夏”所指就是最早的中原地域,它是“華”與“夏”的合稱:“華”是代表“族屬”;“夏”既代表“族屬”,也表示“地域”。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周代《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大約從春秋時候起,我國古籍上便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為“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
C.中華。由于“中華”與“中國”有密切的關聯(lián),故先從“中國”說起:“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銅器《何尊》,其銘文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边@里的“中國”就是指晉南、豫西、豫北這一片地方,這是最初“中國”的含義?!爸袊币辉~也見于古代文獻。《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注》:“中國,京師也”?!渡袝ぶ軙よ鞑摹罚骸盎侍旒雀吨袊裨截式劣谙韧酢?,這里的“中國”是指中原地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所包含的范圍超出中原,在不斷地擴大。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自漢朝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中國”一詞,既有“地域”概念,又有“族群”概念。
“中華”名稱源自“中國”:因古代華夏族群都建都在黃河南北,族群主要聚居在中原(中國)大地上,處于“四方之中”,便以“中華”自稱,這就是“中華”一詞的來由。因此,“中華”一詞實是地名與族群名稱的疊加:“中”側(cè)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cè)重民族(華族)。因此,“中華”是自然與人和諧統(tǒng)一的實體,它充分表現(xiàn)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華族群體的自尊與自愛,奮發(fā)與自強!
“中華”一詞首先出現(xiàn)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若使游步于中華?!边@時“中華”主要指曹魏統(tǒng)治下的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晉 桓溫 《請還都洛陽疏》亦云:“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jù)?!?nbsp;這里的“中華”同樣是指黃河流域中、下游。隨著王朝的更替,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tǒng)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偓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云從島上來”, 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梢姟爸腥A”已指整個國家。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華胥氏后裔族群名稱有過不同的變化:華族、華夏、中華。但萬變不離其宗,離不開“華”字?!叭A”就是“花”,是“華胥氏”圖騰標志物,表明是“華胥氏”后人。因此,“華”(花)是我們民族的“基因”,民族的“根”和“魂”。“華人”就是“華胥氏”的后人。1911年,孫 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華民國,國名就冠以“中華”。1949年,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 產(chǎn)黨,創(chuàng)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同樣冠以“中華”。2014年3月20日,印尼總統(tǒng)蘇西洛簽署第12號總統(tǒng)決定書,將在印尼的“華僑”、“華人”名稱,由“支那”改稱為“中華”;同時還決定,將“中國人民共和國”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用總統(tǒng)《決定書》的形式,正式使用“中華”名稱,體現(xiàn)了對我們民族的尊重。
三、“華胥氏”是中華民族之源
“華胥氏”后裔族群,其名稱如前面所述,叫“華族”、“華夏”、“中華”。漢朝以后,又稱“漢族”?!皾h族”是漢朝以后產(chǎn)生的新名詞,它的含義比“華族”、“華夏”要寬,泛指在漢朝有效統(tǒng)治范圍的族群。這一族群由于有著共同的語言和習慣,相對于周邊不同語言和習慣的其他人群而言,自然是一個“群體”,又因為是在漢朝有效控制范圍內(nèi),所以就叫“漢族”。這是“漢族”得名的來由。由于“漢族”的主體是原先的“華夏族”,故“漢族”也成為“華夏”、“華族”的代名詞。實際上,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漢族”的含義比“華族”、“華夏族”要廣一些。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產(chǎn)物。
“中華民族”是近代以來出現(xiàn)的新名詞。它不同于以往的“華族”、“華夏族”;也不同于以往的“漢族”。它是指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即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文化共同體。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一名稱的提出者,是中國近代史上風云人物梁啟超。
1901年,梁啟超發(fā)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 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在此基礎上,1902年他又正式提出“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nèi)涵做了說明;接著,又在論述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1905年,梁啟超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斷然下結(jié)論:“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7】,梁啟超此時才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革命性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nèi)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
“中華民族”一詞一經(jīng)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無論是《浙江潮》、《江蘇》,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等等,都對中華民族的的含義展開了熱列討論。楊度等著 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其中。1907年,楊度發(fā)表《金鐵主義說》一文,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8】。楊度的解釋頗具見地,比梁啟超的解說更科學,更合理。經(jīng)過梁、楊二位的解說,“中華民族”一詞在中華大地上迅速傳播,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并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和驕傲。
“中華民族”的提出,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它具有包容性、廣泛性和凝聚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爸腥A民族”一詞提出后,“華胥氏”是否還是“中華民族”始祖呢?答案是肯定的:“華胥氏”仍然是“中華民族”始祖。理由如下:
第1、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族(漢族)始終是主體,占了人群中的絕大多數(shù):據(jù)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中國大陸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有1133682501 人;其中漢族占91.96%,少數(shù)民族占8.04% 。
第二、“華胥氏”后裔中,不僅有“漢族”,也有其他族,例如藏族。古代藏人的祖先是“氐人”和“羌人”,而“氐人”崇拜“魚”,“羌人”崇拜的是“羊”。他們分別是“炎帝彤魚氏”和“炎帝神農(nóng)氏”后裔。而《史記·五帝本紀》明確記載:“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這些文獻記載就清楚地說明:古代藏族是華胥氏后人。他們尊“華胥氏”為始祖,是理所當然的,完全在情理之中。
本世紀初,在甘南藏族自治洲卓尼縣木耳鄉(xiāng),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瓶”。此瓶高24.5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7厘米。細泥質(zhì)紅陶。器皿平直內(nèi)斂,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l厘米【9】(見圖二)。
圖二:木耳鄉(xiāng)華胥氏“女神像”
這件“人頭形”彩陶瓶與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彩陶瓶”相比,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相似之處是:都是中青年女性形象,屬“黃種人”,其下身腹部飾仰韶文化花葉紋;不同之處是:頭飾不一樣,大地灣女性頭發(fā)為“劉海型”,木耳鄉(xiāng)女性頭發(fā)分向兩邊;大地灣女性胖瘦適中,木耳鄉(xiāng)女性顯胖,年齡略大一些,耳邊還帶有“耳環(huán)”;身腹部所飾花紋不同:大地灣女性花紋分三層,每層都是典型的“仰韶文化”花葉紋,而木耳鄉(xiāng)女性花紋分四層,每層是“變體花葉紋”,與前者區(qū)別較大。兩相比較,雖然他們都是仰韶時期“華胥母祖”形像,但木耳鄉(xiāng)“母祖”顯得略粗糙一點,時代可能略晚。這種不同,應與華胥氏內(nèi)部分支不同有關。
第三、“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不能說每一個“民族”都與“華胥氏”有血緣關系,但其中不少與華胥氏有聯(lián)系。西南一帶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崇拜伏羲、女媧。例如彝族、白族、苗族、黎族、水族、壯族、布衣族、仡佬族、佤族等等,盡管語言、風俗有所區(qū)別,但都崇拜伏羲、女媧,將伏羲、女媧作為自己的“始祖”。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記述述:“清初陸次云的《峒溪纖志》里面曾說: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10】。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伏羲、女媧”像,大多是“人首蛇身”。有意思的是:有人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也發(fā)現(xiàn)了“人頭蛇身”像,那應該就是“伏羲、女媧”像,可見“伏羲、女媧”的影響有多遠!“女媧氏”原初就是一個很大的部落?!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大荒西經(jīng)·女媧》郭璞注:“言女媧氏死而其腸化為此十神,處此野當?shù)乐幸?。”?1】。所謂“十神”,就是“女媧氏”中的“十個氏族”?!芭畫z氏”尚且如此,那“華胥氏”中的“氏族”就更多了。所以,跟“華胥氏”有血緣關系的氏族 ,不限于“華族”、“華夏族”,一定還有其他族。因此,“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很多都尊崇“華胥氏”為始祖,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原因。
第四、“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的民族與華胥氏沒有直接“血緣關系”。例如“回族”,他們的祖先是從中東過來的,在中華大地上生活近千余年了。他們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相處中,互相融合、互相幫助,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刈宄嗽诹晳T上還保留自己的特點外,在語言和文字上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這是“民族融合”的結(jié)果。大家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有著相同的理想和信念,互相幫助,互相依靠,構建成新的“人類文化共同體”。這個新的“人類文化共同體”就是“中華民族”。大家看過電影《回民支隊》吧?在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中,回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保衛(wèi)大中華。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華兒女”,他們的事跡已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如今的“中華民族”,已經(jīng)不是“漢滿蒙回藏”,而是包括“漢滿蒙回藏”在內(nèi)的56個兄弟民族。大家都住在“中華大地”上,處于同一個“人類文化共同體”中,都是“一家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有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我們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再過幾十年,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之時,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華胥氏”后人,我們在為“華胥氏”增輝,讓“中華之光”普照世界的東方!
2018年12月13日于華威里寓所
【注 釋】
【1】曹定云:《炎帝部落早期圖騰初探》,載《炎帝、姜炎文化和諧社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8月;又見《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1期。
【2】曹定云:《晉南炎黃部落是古中國之源》,載《這里最早叫〈中國〉》,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
【3】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1978——1982年發(fā)掘的主要收 獲》,《文物》1983年11期。
【4】同【1】。
【5】同上。
【6】樊友剛主編:《炎帝神農(nóng)探源》第104頁。武漢出版社,2009年5月。
【7】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刊登在1905年《新民叢報》第65、66號。又見 《冰飲室合集·文集》第41,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
【8】楊度:《金鐵主義說》,刊登在1907年《中國新報》(月刊)上。又見《揚度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9】張強祿:《白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2期,第64頁。
【10】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1】馬昌儀:《古本山海經(jīng)圖說》第十六卷《大荒西經(jīng)·女媧》第575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簡介】
曹定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