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岳
接
仰韶文化遺址,到現在為止,已發(fā)現一千多處。其中許多重要的遺址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陜西廟底溝與三里橋、洛陽王灣、秦安大地灣、淅川下王崗、鄭州大河村等處,都經過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此外,還有早于仰韶文化的武安磁山文化、新鄭裴李崗和密縣莪溝北崗遺址的裴李崗文化。目前對仰韶文化的淵源總括起來有幾種主要意見:1、仰韶文化源于裴李崗文化40;2、由裴李崗文化發(fā)展為老官臺文化,進而發(fā)展為仰韶文化41;3、仰韶文化后崗類型源于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42;4、在關中、漢水上游地區(qū)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源于老官臺文化和李家村文化,在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后崗類型源于裴李崗文化43等。這些地區(qū)的分布,正與華胥氏自渭水上游向黃河中游東遷的路線相一致,其彩陶文化延續(xù)達二千多年之久,正與華胥氏及其后裔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相終始,這并非歷史與考古實物的巧合,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彩陶文化來看,都系婦女集體制作的產品。從陶器上的指紋、指甲紋看,十分細小,具有婦女手紋的特征。婦女們燒陶時,為了便于防火,陶窯都集中在村落外面。陶窯集中,這是氏族集體制陶的反映。陜西華縣泉護村有一處窯群,共有陶窯七座,各三、兩座為一組。在陶窯附近還有穴居遺址,穴內有草拌泥硬面和灶面,且有臺階上下,這可能是制陶者的臨時生產場所。44這也表明母系社會已達到繁榮昌盛的最高階段。華縣正是華胥氏東遷的一個重要居留地,其窯址可能為華胥氏氏族所有。
屬于裴李崗一類遺存的,在鄢陵、登封,長葛、郟縣均有發(fā)現。屬半坡類型的重要遺址有寶雞北首嶺、臨潼姜寨、華縣元君廟、華陰橫陣村、渭南史家、分縣下孟村、山西芮城東莊村、甘肅秦安大地灣、湖北鄖縣大寺等。半坡類型的陶器特點是有“形式變化序列完整的葫蘆口尖底瓶和魚紋彩陶盆”。這種葫蘆形彩陶器,正是華胥氏的瓠華圖騰標志。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較半坡類型為多,以黑 彩為主,少數兼用紅彩,還出現帶白衣的彩陶。彩陶紋樣與半坡類型彩陶風格迥異。主要有條紋、渦紋、三角渦紋、圓點紋和方格紋組成的花紋帶。也有蛙紋、鳥紋,多繪于盆、缽的外壁上部,未見內壁繪彩者。45其特征是:“特征的容易識別,形制發(fā)展序列完整的器物有植物花紋圖案彩陶盆、鳥形花紋彩陶盆,雙唇小口尖底瓶、曲腹缽、砂陶罐等?!?6大河村文化彩陶,缽、碗、盆和鼓腹彩陶罐以及后期的杯、豆、大口尖底缸等都很富特色。三關文化遺存,主要分公布于河北西部,以蔚縣三關和,曲陽釣魚臺的代表。彩陶多原地黑 彩,圖案多由弧形三角和圓點為母題構成。大司空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衛(wèi)、漳河流域,最有典型性的器物是折腹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在渭水上游的甘東地區(qū),典型遺址如秦安大地灣、武山石嶺下等,如細頸彩陶瓶、小口平底瓶、彩陶罐等。馬家窯文化正是華胥氏、伏犧氏的始居地,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彩陶極其繁縟發(fā)達,數量多且花紋極富變化,主要以幾何圖案花紋為主。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東、豫東、遼東、蘇北、皖北一帶,一般視為東夷文化,也流行彩陶,但晚期彩陶減少。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湖北大部和川東、湘北地區(qū),典型器物有斂口圈足豆,筒形彩陶瓶,彩繪器座和釜、鼎等。屈家?guī)X文化,主要公布在湖北省及豫西南、湘北的澧水流域,流行紅衣和白衣彩陶,還有朱繪黑陶,晚期蛋殼彩陶和彩陶紡輪為其典型特征。馬家濱文化,主要分布于浙北、蘇南的太湖流域,有一些仰韶時代的器物,早期偶見彩陶,晚期具有大河村文化特征的圓點弧形三角白衣彩陶片。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屬于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范疇,與仰韶文化處于同一歷史發(fā)展階段,同屬于仰韶時代,是一支以紅陶和彩陶為特征的文化,其彩陶發(fā)達。紅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內蒙東部、遼西、冀北一帶,流行彩陶,圖案以平行線三角紋和菱形紋為主。彩陶最早產生于華山周圍的仰韶文化,這是彩陶的發(fā)源地,然后才向四方傳播的。47華山地區(qū)的文化遺存是華胥氏由甘東華亭東遷至此而形成的彩陶文化。以此為中心,其后裔分別向四方遷徙,并與當地土著結合,形成了新的部落氏族,后來演變成許多方國,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文明。彩陶的分布與傳播,正與華胥氏的支裔遷徙路線范圍相吻合,也可證彩陶文化為華胥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東傳與遼東,北至內蒙東部,西與甘西玉門及青海湖區(qū),南至浙北、湘北,范圍甚廣。
彩陶的制作,一般是在器坯未入窯燒制以前,用含有著色劑或其它天然礦物質的粉末涂繪在陶坯上,經過燒制而成的。仰韶文化晚期還把陶坯浸入稀泥漿中,掛上一層陶衣,目的是使其平滑光亮。彩繪經過燒制后出現赭紅、黑、白等色彩。48有的彩陶薄如蛋殼,達到了制彩陶技術的很高水平。尤以臨汝閻村文化遺址中出土《鸛魚石斧圖》的彩陶畫,非常精美。有的彩陶,視其斷面猶如絞釉陶工藝,觀其表面又有釉陶感覺,油潤細膩,色彩不易脫落,美觀耐用。49
彩陶文化的裝飾圖案花紋多種多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不下三十余種。其中花卉紋無疑是華胥氏的花圖騰崇拜的徽號。山西襄汾縣陶寺文化相當于堯舜時期,其彩陶圖案有圓點紋、條帶紋、幾何形紋、渦紋、回紋、龍紋、變體動物紋等。50龍紋、蟠龍紋,正是伏羲氏后裔龍圖騰的徽號。
從以上情況分析,彩陶文化乃華胥氏所創(chuàng)造,以華山地區(qū)為中心,形成了仰韶文化的燦爛時期。以后隨著華胥氏支裔的繁衍昌盛,經過長達兩千余年的發(fā)展演變。眾多的支裔從華山地區(qū)分別向四方遷徙,并帶去了仰韶文化的彩陶技術。在與各地土著氏族部落結合后,又形成了新的氏族部落,除了保持一些中原仰韶文化的特征外,還吸收當地土著文化的特點,逐漸演變成其它類型的新文化。由此更可進一步說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華胥氏是黃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亦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四、華胥氏的遷徙
華胥氏自華亭經華池、華原而遷至華山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彩陶文化。徐旭生認為:“華夏集團離開昆侖山(天水)腳下東行的時候,陶器或尚未發(fā)明。直等它到三省(陜、豫、晉)交界的附近,這就是說在炎、黃已經分支以后,才有仰韶陶器的發(fā)明。此后留守昆侖山腳下的氏族受東遷各氏族的影響,也制造此類陶器?!?1這三省交界地區(qū)正是華山和澠池仰韶村一帶。
華山,為終南山脈也即秦嶺山脈的東支,在陜西華陰縣南,又名太華山?!稜栄拧め尩亍吩疲骸叭A山為西岳?!薄稌の涑伞吩疲骸皻w馬于華山之陽?!薄吨芏Y·夏宮·職方氏》云:“河南豫州,其山鎮(zhèn)日華山?!碧A山之旁又有少華山,北魏于山北置華山郡,西魏改華州,民國改為華縣。《山海經·西山經》日:“華山一名太華?!?/p>
華山之名的來由,據《白虎通》云:“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薄度A山記》曰:“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薄睹街尽罚骸叭A山,五岳之西岳也?!眲t華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華胥氏以花為圖騰之義?!断煞鹌孥櫋份d:五代時,道士“陳摶居華山,有一客過訪,適得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凸侄鴨栔?,其人曰:“此先生華胥調,混沌譜也?!蹦恰爱惾恕卑讶A山看作為華胥氏之地。可見華山乃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漢于華山之北置華陰縣,今縣城南有掌華山,華山南有華陽鄉(xiāng)。華縣西有臨潼縣華清池,旁有華清宮。華縣北鄰大荔縣的東北,有華原。華山之南為商州,也稱華陽。胡渭《禹貢錐指》曰:“華陽,今商州之地也?!薄渡胶=洝酚嘘柸A之山,即華陽。秦宣太后弟羋戎封華陽君,昭王立太子愛姬為華陽夫人,皆此地。其地有華陽川,即古陽華藪,蓋藪因山得名,山、藪并在華山之陽,正禹貢之華陽也?!?/p>
以上各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路線有關。
華胥氏之后裔,有一支東遷至山西稷山縣西北二十里的華谷。《北齊書·斛律光傳》云:“武平元年,光于玉壁筑華谷、龍門二城?!苯窠腥A谷鎮(zhèn)。稷山之北為帝堯所都的平陽(絳縣)。《莊子·天地篇》載:“堯觀乎華,華封人祝堯多福多壽多男子?!弊⑹柚^華,地名,今華州也。華州距堯都較遠,而華谷距堯都不過數十里,華應指華谷。
華胥氏又向東遷至河南新鄭縣東南,該地有華陽亭?!妒酚洝ぐ灼鹆袀鳌吩疲骸鞍灼鸸ノ海稳A陽,走芒卯?!薄稌x書·嵇康傳》云:“康嘗游洛西,暮宿華陽亭?!比A陽亭因古華國而得名。方以智《通雅》十四地輿·方域載:“華亭在密縣?!痹? 鄭,密縣、禹縣交界處有風后頂,傳說伏羲女媧曾居此。附近有渦水、汝水,皆因女媧氏后裔居此而得名。在新鄭為黃帝有熊氏之墟,西北有黃水、軒轅丘。禹縣、登封縣為夏禹所居地。新鄭實為華胥氏東遷至肥沃的黃河中游平原后的一個聚居地?!兑葜軙な酚浗狻份d:“謅諛日近,方正日遠,則邪人專國政,禁而生亂,華氏以亡?!弊ⅲ骸叭A氏亦古諸侯也?!比A氏之亡,當系和夏朝一同被商湯所滅。后商朝其親族子姓于此,稱華子國?!堵肥贰o丁》載:“華,華子國,鄭十邑有華?!敝芪渫鯗缟虝r,華子國因系商子親族,也被周所滅。商為東夷族,故華子國人稱華夷。1956年6日,陜西藍田寺坡村北道溝出土周懿王時的青銅器《詢簋》,銘文:“王若曰:詢,不(丕)顯文武受令(命),則乃且(祖)奠周邦。今余令(命)女(汝)啻(嫡)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門夷、秦夷、京夷、 夷;師笭側新、□華夷……”銘文記載周懿王賜其親族詢的禮物和奴隸中就有華夷,即子姓華子國之后裔。周幽王時,鄭國東遷至新鄭,其十邑中有華邑。后韓滅鄭,華邑歸韓國,秦國又奪取華邑?!端洝や⑺ⅰ份d黃水“逕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f昭曰:‘華,國名矣?!庇帧八鋈A城南崗……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亭也”。北林亭在新鄭東北七十里,則華水為今賈魯河之上游。華邑在新鄭東北四十里,今古城師。華陽亭在密縣東北,皆因曾為商代華國國君之地而得名。故東周初年,這個華君、華國無疑即華胥氏東遷至此被商所滅后,所封的子姓華國。
春秋時,宋國也有華邑,約在今商邱之南,王符《潛夫論·志氏姓》引《世本》云:“華氏,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于華,因氏焉?!绷謱殹对托兆搿份d:“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于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宣、華亥,并為宋卿?!稘h功臣表》華無害,傳封四代。又華成、華嬰。平原高堂,華嬰元孫魏司徒博平侯華歆……,《隋孝義傳》汲郡華秋。沛國譙縣?!段褐尽啡A佗?!编嚸馈豆沤裥帐蠒q證》卷三十三華:“今華氏望出高唐、沛國譙縣,赫連勃勃有尚書華韜,宋州下邑華氏溫琪仕梁為節(jié)度使,仕唐為太子太保?!庇中l(wèi)有華龍滑,見《左傳》閔公二年。宋也有華邑,當系周武王滅子姓華子國時,有一部分華人歸附同族宋國,宋國便為他們安插住地,因其舊地之名也命名為“華”。后又成為考父的食邑,其后裔便以華為氏。
華胥氏又有一支可能因逃避商湯的侵犯,由新鄭之華水、東陽東遷至今山東曲阜和濟南。曲阜為古代大庭氏之國,“再東至華胥,華胥為羲族(伏羲之族)舊國,久有華胥名號,不能更改,故仍從舊稱,呼之曰華胥,易字為赫胥。”52今濟南東北有華不注山,為華胥山之轉音,又叫歷山。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春秋》成公二年:“戰(zhàn)于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于欽《齊乘》:“…師至于靡筓之下,逢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欽,則此山亦名靡筓。”華泉在華不注山下。山東一帶多伏犧氏、女媧氏、黃帝氏、炎帝氏的遷徙遺跡,說明其后裔把祖先時的地名移植到了這里。即墨縣南三十里有華陰集,亦當與華人東遷有關。
華人的又一支因受到商朝不斷的侵伐,隨夏桀而南奔。夏裔于越氏后來立國于會稽,華人也隨之遷至浙江,成為于越臣民。故江浙一帶出現不少以華命名的地名,如豐縣東南三十里有華山,又名小華山。江陰縣東南三十五里有華墅鎮(zhèn)。句容縣北十里有華山。江寧縣西南有華里
《三國志·吳志》:“孫皓建衡三年,舉大眾出華里?!苯饓h有華陽館。上海市松江縣,唐于此置華亭縣,元至元間升華亭府。華亭在今松江縣西平原村,《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古名華亭谷。上??h西南有華涇港、華涇市。此名或系新鄭之華亭移植而來,福建莆田縣西南也有華亭市。東南有華胥山,說明華胥氏的后裔曾遷此。紹興乃越都,其西北三十五里有華舍鎮(zhèn),恐與華氏隨越遷北而得名。義烏縣西南有唐置華川縣,開化縣西南三十里有華埠鎮(zhèn)。漳平縣東南有華口市,龍溪縣西北有華封市,則與帝堯時的華封人名相同,當也是有其來由的。廣東遂溪縣東南二十里有華封墟。亦作華豐墟。潮州南有華美村,南??h西北豐華堡有華坪墟。臺山縣西北十五里有華安墟。這些地名是華氏南遷成為于越人后,逐漸又南遷時所帶去的?!稘h書·高惠高后文武功臣表第四》載:終陵侯華無害,“以越將從起留,入漢,定三秦,擊臧茶。侯,七百四十戶。從攻馬邑及(英)布”。華無害正是越將,為華胥氏之后裔。
華胥氏又有一支自新鄭的華水、華陽、華亭循另一線南遷。河南上蔡縣北四十里有華陂、華陂鎮(zhèn),泌陽縣西北二十里有華山,湖北棗陽縣東四十里有華陽河,江陵縣東有西魏所置的華陵縣,潛江市南有漢置華容縣,下有華容河。江西靖安縣北三十五里有華坊街,奉新縣西南五十里有華林山,湖南望城縣西北也有華林山,郴縣西北三十里有華塘鋪。唐于四川成都置華陽縣;東晉璩于此作《華陽國志》。去南有華坪縣,或與華胥人由商州的華陽向西南遷徙有關。
五、華胥氏創(chuàng)造的北方樺木文化
樺樹既是華胥氏的社樹,也是他日常不可少的用材。樺木科植物分布在華北和東北一帶的溫帶和寒帶。我國長白山區(qū)和大小興安嶺是樺樹的重要產區(qū)。品種很多,大都細致堅硬。紋理順直,適于作建筑材料和制作家具之用。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川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紅色,能收肥膩。其皮厚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襯靴里,及為刀靶之類,調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蠟,可作燭點。”臨洮用在甘肅天水、華亭之南,這一帶古時正是華胥氏之居住地,樺木必為華胥氏所大量使用,被尊為社樹。后有一支華胥氏向東北遷徙,帶去了紅山文化,也把使用樺木的技術傳授給東北古代各民族。
《說文解字注》:“ ,棹木也?!夺屇尽罚耗韭?nbsp;落。郭云:可以為杯器素。按《小雅》薪是獲薪。箋云:獲落,木名也。陸云“依鄭則字宜木旁, 、 古今字也。司馬《上林賦》字作畢。師古曰:“華即今之樺皮貼弓者”,《莊子》,“樺冠亦謂樺作華。師古曰:華即今之樺皮貼弓者。《莊子》,華冠亦謂樺皮為冠也。樺者,俗字也。以其皮裹松脂,所謂樺燭。從木, 聲,乎化切,古音在五部。讀若華”。明代王佐補《新增格古要論》有《韃靼樺皮木》載:“韃靼華皮木出北地,色黃,其斑如米大,微紅色,能收肥膩,甚難得。裹刀靶為最,今人以樺皮飾弓名樺皮弓,又以襯靴。”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引陸璣疏云:“其葉如榆皮堅韌、剝之長數尺,可為經索,又可為甑帶,其材可為木否 圈。按以其皮卷之可然為燭,所謂樺燭也。今人又以裹鞍及弓靶,致密軟溫,所謂暖皮也?!?/p>
史籍最早記載使用樺木的《魏書·禮志》云:“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真君中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犧禮而還。
后所立樺木,生長成林,其民益神秦之,咸謂魏國感靈祗之應也?!笆以诮翊笈d安嶺南嘎仙洞,則樺木被為社樹?!洞髽I(yè)拾遺記》載:”二年,汾州起汾陽宮,宮南外平林,率是大樺,木高百余尺,行從文武,皆剝取皮覆庵舍?!皠t隋未山西汾陽城外多大樺木林,李淵把木材用于建造宮殿,樺皮用于蓋屋頂。樺皮做燭,油脂多,燃后光明無煙,火柱不搖閃,且耐燃,是最 好的照明燃料。五代李肇《國史補》說:“唐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擁,謂之火城?!眲t唐朝宮殿中跡使用樺燭了,元代衰桷《戲題樺皮詩》云:“褐裳新脫玉層層,紅葉朱蕉謝不能,擬制小冠韜短發(fā),意行云水一枝藤。”可見樺皮能制冠,且格外風雅,為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所愛好,。樺木又可入藥?!都蔚v本草》云:“樺木皮味苦,平,無毒。主諸黃疸,濃煮汁飲之,良。堪為燭者,木似山桃,取脂燒,辟鬼?!眲t把樺木視為能辟邪的神木?!侗静菅芰x》云:“樺木皮燒為黑炭,合他藥治肺風毒,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革登?!?/p>
據干志耿、孫秀仁的研究,古時以樺木為箭桿?!秶Z·魯語》載周武王時,肅慎氏獻枯矢?!度龂尽の褐尽|夷傳》和《晉書·東夷傳》載挹婁用楛矢。《舊唐書·革禾 革曷 傳》和《新 唐書·室韋傳》載革禾 革曷 室韋都用楛矢。這種楛矢,與“樺木”的滿文注音相同,“樺皮樹”的蒙文漢字注音時為“楛矢”。他們認為“楛矢”必為樺木無疑。《契丹國志》卷二三說契丹人“弓以皮為弦,箭削樺木為干?!啊逗邶埥饧o》卷八云:”土人以(樺)為箭 ?!爸钡角宕?,當地人仍以樺木制的箭 為貢品,“歲貢箭八千枝,有樺、有柳、有青楊,亦在齊齊合爾城東采取?!倍鯗乜巳说墓词怯煤跇迥?、落葉松粘合而成的,因樺木帶有韌性,以其為弓的里層,兩層木胎之間再夾以鹿、猝的筋,用細鱗魚皮熬膠將其粘固。使之不易折斷。
清代滿,漢族還以樺木、樺皮造窩棚和柵欄。《柳邊紀略》卷一云:“四面若城而以棚為門,或編樺枝,或以橫木,廬舍規(guī)模,無貴賤皆然。誰有力者大而整耳?!薄都滞饧o》卷七云:“以樺皮蓋窩棚,并有剝薄皮,縫聯作油單,大雨不漏?!庇衷疲骸耙詷迤ぷ鞔?,大者能容數人,小者挾之而行,遇,則渡,游行便捷?!敝两穸鮽惔骸⒍鯗乜巳诉€有使用樺皮船的樺樹還可造車,《黑龍江外紀》卷四云:車磊 車磊 車以“牛曳 之,一童子嘗御三五輛,載糧草類,然富者乘之,以氈為蓋,蔽風雪,間亦用樺皮,式如棺,號樺皮車。“鄂溫克。鄂倫春人至今仍以樺皮搭蓋”仙人柱“,像帳幕,俗叫撮羅子。
樺木還可制成許多用具,如女真人“以樺皮為角,吹作呦呦之聲,呼鹿射之”,鄂化春人的鹿哨也是用三角形的樺樹皮對折起來做的樺皮還可制栲栳容器,”大擔水,小盛米,謂之樺皮斗?,F在鄂倫春人仍用樺皮制作簍、箱、水桶、針線盒、碗等用具。他們制成工藝品,如用樺樹皮剔花寫著漢文、滿文的夾子。
此外,樺葉還可當紙,南宋洪皓使金被拘留在東北,“無紙則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之,時謂樺葉四書。清代還于“拉發(fā)北數十里特設樺皮廠,有章京,有筆貼式,有打樺皮人。每歲打樺皮入內務府。而遼東樺皮,遂有市于京師者矣?!庇帧盀趵蛴袠迤ね停拦茏纛I,帶領兵丁,剝取入貢?!?/p>
由此可見,樺木在東北少數民族的經濟生活中,發(fā)揮了作用,做出了貢獻。樺木是同東北的古代和近代文明聯系在一起的。而東北各民族,都幾乎是幾千年來陸續(xù)由黃河流域逐漸遷徙而去的,他們太多是華胥氏的支系,他們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出了樺樹文化,形成了“東北樺木文化圈”。
【注釋】
①《呂思勉讀史札記·伏羲考》。
②何光岳:《雪(俚)人的來源和遷徒》,載《廣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③何光岳:《神農氏與原始農業(yè)》,載《農業(yè)考古》1985年第2期。
④皇甫謐《帝王世紀》。
⑤班固《白虎通》。
⑥《宋書·符瑞志》
⑦⑩王符:《潛夫論·五德志》
⑧⑨《三墳》。
11《隸釋·帝堯碑》。
12《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襄公二十四年?!秶Z·晉語八》。
13徐宗元:《帝王世紀輯存》,中華書局1964年版。
14《史記·漢高祖本紀》。
15《藝文類聚》卷98,引《詩含神霧》。
1624聞一多:《神話與詩·伏羲考》。
17《國語·鄭語》,載史伯引《訓語》說。
18《列子·黃帝篇》。
19錢穆:《神農與黃帝》,載《說文月刊》第4卷合訂本。
20《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引《歸藏·啟筮篇》?!痘茨献印嬓纹犯哒T注引《神異經》。
23羅泌:《路史·國各紀甲》注。
25童書業(yè):《魚 玄 共工與玄冥馮夷》,載《古史辨》第7冊上冊。
2631黃石林:《再論夏文問題》,載《華夏文明》第1集。
27聞一多:《神話與詩·龍風》。
28《呂思勉讀史札記·華胥氏》。
29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417、418頁,齊魯書社1985年7月第1版。
30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修訂本)第41頁,科學出版社1960年3月第1版。
31《清一統志》卷203慶陽府。
32李時珍:《本草綱目》。
33何光岳、;《盤瓠氏的起源及對葫蘆的運用和崇拜》,載《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駱賓基:《金文新考》上冊,第95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35駱賓基:《金文新考》上冊第108、109頁。
36章太炎:《太炎文錄,別錄》卷1,《中華民國解》。
37顧頡剛、王樹民:《“夏”和“中國”》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版。
38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第25、2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39安志敏:《黃河三門峽水庫考古調查簡報》,載《考古通訊》1956年第5期。
40陳旭:《仰韶文化探索》,載《鄭州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
41李友謀等:《試論裴李崗文化》,載《考古》1979年第4期。
42許順湛:《論裴李崗文化》;載《河南文博通訊》1981年第1期。
43楊肇清:《試論淅川下王崗仰韶一期文化的淵源》,載《論仰韶文化》1986年《中原文物》特刊。
44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第175頁,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45《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第2章《新石器時代》,文物出版社1935年5月第1版。
46《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載《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47張居中:《仰韶時代文化芻議》,載《論仰韶文化》。
48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第173頁。
49鄧宏里:《圪土當 坡遺址仰韶文化彩陶簡論》,載《論仰韶文化》。
50廖華:《再淡大河村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載《論仰韶文化》。
51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修訂本)第43頁,注(1)。
52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419頁。
53劉慎諤主編:《東北木本植物圖志》第193——205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版,。
54于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第63—70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55秋浦等:《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tài)》第12頁,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
56秋浦等:《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tài)》第13頁,呂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會形態(tài)研究》第435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簡介】
何光岳,湖南省社科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湖南省炎黃文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