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進
【內容提要】 本文以古籍文獻、民間傳說和考古發(fā)現(xiàn)為據(jù),對三皇系統(tǒng)進行了梳理,提出了“前三皇”、“后三皇”的概念,將華胥列入“前三皇”之中;提出“華胥”可與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三萬年至距今約一萬年)相對應,是中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對與華胥、伏羲、龍有密切關聯(lián)的“雷澤”進行了考察,認為傳說中的雷澤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陜西省藍田縣境內。作為“龍祖”伏羲的母親,華胥堪稱龍祖母;華胥和他的兒子伏羲(或華胥氏族與其繼承者伏羲氏族)共同開啟了龍的創(chuàng)造。華胥族與水關系密切,華胥之“華”可能源自水花。
【關鍵詞】前三皇 后三皇 華胥 雷澤 龍
一、三皇系統(tǒng)
早期的“皇”字,寫法是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土”,是日出土,即太陽升到地平線之上的意思。太陽升到地平線之上則光大,因而皇的一個意思便是“大”?!墩f文·王部》:“皇,大也。”太陽升到地平線之上則輝煌,因而皇的另一個意思便是“輝煌”。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皇即煌之本字?!薄对姟ば⊙拧げ绍弧罚骸胺涿?,朱芾斯皇。”《毛傳》解釋說:“皇,猶煌煌也?!奔裙獯螅州x煌,便是“美”了?!稄V雅·釋詁一》:“皇,美也。”《詩·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敝祆渥⒃唬骸盎?,美。”這樣看來,“皇”在中國字里,意思若不是頂級好的,也是特別好的一個。意思這么好的一個字,誰能配得上呢?只有能力特別強、德性特別好、貢獻特別大的人才能配得上,于是有了“三皇”之說。
誰在“三皇”之列呢?有六種說法:
1.《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泰皇”;
2.《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p>
3.《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
4.《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p>
5.《風俗通義·皇霸》引《春秋緯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p>
6.《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
三皇之號早期見于《周禮·春官·外史》,原句為“掌三皇五帝之書”。這句話未說明“三皇”的具體所指?!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秦皇,泰皇貴”之語,而“泰皇”即指“人皇”。這樣看來,上述六種說法,實為五種說法。
五種說法中,伏羲、神農各出現(xiàn)了四次;燧人、祝融、女媧、黃帝各出現(xiàn)了一次;天皇、地皇、泰皇(人皇)各出現(xiàn)了一次。
說法比較多,也比較雜。多而雜的說法依據(jù)的是神話傳說。筆者根據(jù)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的資料,將三皇系統(tǒng)予以梳理和歸整。
三皇系統(tǒng)可以分為“前三皇”和“后三皇”。
“前三皇”為有巢、燧人、華胥。
“后三皇”為伏羲、女媧、炎帝。
二、前三皇
“前三皇”與中國的舊石器時代(距今約二百五十萬年至距今約一萬年)相對應。舊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其時期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
筆者以“有巢”對應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二百五十萬年至距今約十萬年)。這個時期,人類的體質進化到能人和直立人階段,開始直立行走,使用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以采集、狩獵和捕撈維系生存,住在山洞里或以結巢的方式住在樹上——“構木為巢”可以有效地防止毒蛇猛獸的偷襲。故以“有巢”相對應。屬于這個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
距今約二百四十萬年的安徽繁昌人;
距今約二百萬年的四川巫山人;
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的山西西侯度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六十萬年至十萬年的河北泥河灣人;
距今約一百一十萬年至七十萬年的陜西藍田人和山西芮城匼河人;
距今約一百萬年至八十萬年的陜西南鄭梁山人和湖北十郾鄖縣人;
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周口店人;
距今約六十五萬年至五十萬年的陜西藍田陳家溝人;
距今約四十萬年至三十萬年的安徽和縣人;
距今約二十八萬年的遼寧金牛山人;
距今約二十萬年的陜西大荔人;
距今約十九萬五千年的湖北長陽人;
距今約十二萬年的廣東馬壩人;等。
筆者以“燧人”對應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十萬年至距今約三萬年)。這個時期,人類的體質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打制石器的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使用功能開始分化,出現(xiàn)了各式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有的形制已相當規(guī)整。尤其是發(fā)明了摩擦取火,人們開始普遍熟食,由此促進了體質體能特別是大腦的發(fā)育。故以“遂人”相對應。屬于這個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
距今約十萬年的山西丁村人;
距今約十萬年至四萬年的位于山西陽高和河北陽原交界的許家窯人;
距今約十萬年距今約六萬七千年的廣西柳江人;
距今約五萬年至三萬年的陜西韓城禹門口人、陜西黃龍人;
距今約三萬五千年的寧夏河套人;
距今約三萬五千年至二萬年的四川資陽人、四川龍埡人、四川富林人;
距今約三萬年的山西峙峪人;等。
筆者以“華胥”對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三萬年至距今約一萬年)。這個時期,人類的體質進化到晚期智人階段,出現(xiàn)了比較精細的石器和骨器,人們用大獸皮等修建簡單的房屋,用骨針縫制衣物,還創(chuàng)造出了繪畫、雕刻等原始藝術品。這個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已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由于華胥堪稱中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故以“華胥”對應這個時期。屬于這個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
距今約三萬年到二萬八千年的山西朔縣峙峪遺址;
距今約二萬三千年至一萬六千年的山西沁水下川遺址;
距今約二萬三千年的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
距今約二萬二千年至一萬年的河南安陽小南海遺址;
距今約二萬年以上的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
距今約二萬年至一萬年的湖北江陵郢北雞公山遺址;
距今約一萬九千年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頂洞遺址;
距今約一萬五千年的貴州興義貓貓洞遺址;
距今約一萬年以上的河南許昌靈井遺址、陜西大荔沙苑遺址、廣西柳州白洞遺址;
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山西吉縣杮子灘遺址;等。
前人只提三皇,提三皇時提到燧人。將三皇分為“前三皇”和“后三皇”,并將有巢、華胥列入“前三皇”,是筆者的新說。
三、華胥成為“前三皇”的理由
之所以將華胥列入“前三皇”,主要是因為華胥堪稱中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之外,還有幾條理由。先看以下有關記載:
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p>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p>
從這兩段記載,可以讀出以下信息:
第 一,華胥是伏羲的母親,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或者可以說,華胥氏族是伏羲氏族的母族,在伏羲氏族之前,有一個華胥氏族。華胥氏族處于燧人氏與伏羲氏之間。
第二,華胥氏族屬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因為不知其父,才有履“大人跡”、“巨人跡”之說。
第三,華胥氏族有可能開始了族外婚。族外婚又稱外婚制,指原始社會發(fā)展到某種階段出現(xiàn)的,禁止在近親范圍內血緣親屬成員間通婚的一種婚姻規(guī)則。原始人由族內血緣婚發(fā)展到族外非血緣婚,是生產力發(fā)展、人口增殖的需要,體現(xiàn)著社會進步。
處于黃河流域上中游的華山方圓是華胥氏的發(fā)祥地、生息繁衍地,相傳華胥陵就在華山之陽的藍田縣境內。學界普遍認為,中華之“華”,當與華胥氏有關。
四、雷澤、雷神、龍神、龍母
把華胥與伏羲、龍聯(lián)系起來的關鍵是雷澤。
從字面上看,澤,指的是聚水的洼地,引申為多水的地區(qū)。雷澤,就是經(jīng)常打雷閃電的多水的地區(qū)。從神話的角度看,雷澤則是雷神居住的地方。《山海經(jīng)·海內東經(jīng)》:“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論衡·龍?zhí)撈罚骸袄埻悺?。雷電是龍的重要的容合對象之一,[1]閃電為龍之形態(tài),雷聲為龍之發(fā)音,故雷神與龍神具有同一性,雷神就是龍神。
華胥履雷神之跡而孕,也就是履龍神之跡而孕。生下的伏羲是雷神的兒子,自然也就是龍神的兒子,龍神的兒子當然是龍。這樣,如果說伏羲是龍,就意味著說華胥是龍母;如果說伏羲是龍祖,華胥就是龍祖母。
那么,雷澤在哪里呢?
清代傅恒等《通鑒輯覽》:“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紀。帝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杉o故城在今甘肅秦州秦安縣?!贝溯d將雷澤與“華胥之渚”相等同,認為其地在今天的甘肅省秦安縣。
清代吳承志《山海經(jīng)地理今釋》:“雷澤即震澤?!稘h志》區(qū)具澤在會稽郡吳西,揚州藪,古文以為震澤。震澤在吳西,可證?!贝溯d將雷澤與“震澤”相等同,認為在吳西,即今天的江蘇省太湖。
《集解》引《地理志》:“雷澤在濟陰城陽縣西北?!薄墩x》引《括地志》:“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庇袑W者考證后認為,“用今天的行政區(qū)劃來說,成陽即雷澤縣,在山東省鄄城縣境內,其代表地望是舊城鄉(xiāng)。濮縣舊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范縣境內,其代表地望為濮城鎮(zhèn)。……古雷澤在濮城鎮(zhèn)與舊城鄉(xiāng)之間,早年被湮淤,今黃河改道后從中穿過?!盵2]
以上三說可稱為“甘肅成紀說”、“江蘇太湖說”和“魯豫交界說”。
還有“四川閬中說”、“山西運城說”和“陜西藍田說”:
宋代羅泌《路史·后紀·太昊紀》:“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于華胥之渚,嘗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跧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以十月四日降神……生于仇夷,長于起城。”宋代羅萍《路史·注》:“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閬中渝水地也?!薄吨艿貓D》:“閬中水為渝水?!薄抖菁组_山圖》:“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薄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备鶕?jù)以上記載,有學者提出了雷澤的“四川閬中說”。
“山西運城說”由李侃良提出。他指出:“在歷次造山運動的作用下,原先華山所在的秦嶺段與北邊的太行山之間,是通過中條山這一細脈連在一起的。黃河以及它的兩大支流渭河與汾河共同匯聚到這里,形成了一個浩瀚的內陸湖。被冰川從華山段的秦嶺深處逼出的西侯度人(初期還只是猿),來到這里開始進化繁衍。一直與這一圣湖朝夕相處。到了距今萬余年前,在一次新的板塊活動所引發(fā)的地震中,華山與中條山之間的地震斷裂帶上終于出現(xiàn)了一條大裂溝,才使湖水奔涌下瀉。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露出的湖底形成了肥沃的渭河與汾河沖積平原,為我們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生存空間?!薄拔覀冎赃@樣說,是有至今中條山北麓連綿百里的歷史上就以盛產‘潞鹽’而知名的晉南運城盆地為證。因為鹽湖本身就表明了它是一個古內陸湖,是億萬年來形成的一個死海遺存?!盵3]“雷澤就是華山腳下黃河臂彎處之西侯度附近運城鹽湖的古內陸湖——它是巨靈擘山導河之后所留下的遺跡?!盵4]
“陜西藍田說”由筆者提出。證據(jù)有:
(1)藍田華胥鎮(zhèn)孟巖村有華胥陵。
(2)華胥鎮(zhèn)東有華胥溝,附近山中有盆地,古有水泊,民間傳為華胥之渚,即雷澤。
(3)雷澤也可能指整個藍田盆地。從地質構造上看,“藍田地處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屬祁、呂、賀山字型前弧東翼南部的一個大型新生帶斷陷盆地,也是汾、渭斷陷盆地的西南斷”。藍田水資源也很豐富,大小河流十多條,“其中灞河、浐河不但橫貫縣境,而且流域面積大,支流覆蓋著山、原、嶺、川各類地區(qū)”,[5]稱得上一個“澤”字了。
(4)華胥陵附近女媧氏莊(今阿氏莊),據(jù)說是華胥氏生女媧氏之地。西邊白鹿原上有女媧村。北邊不遠,驪山上有祭祀女媧伏羲的人種(人祖)廟,有媧氏谷、女媧堡等遺跡,還有正月二十日過“補天補地節(jié)”、吃“補天餅”的習俗。
(5)據(jù)統(tǒng)計,藍田縣境內有古遺址101處,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26處。[6]其中的孟家?guī)r遺址就在華胥陵所在的華胥鎮(zhèn)孟巖村北。從該遺址出土的石器、泥質陶、夾砂紅陶和少量彩陶,可判斷其為仰韶文化前期,即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800年。 這說明,早在距今七千五百年的時候,就有先民在現(xiàn)在的華胥鎮(zhèn)一帶居住、生活。
根據(jù)上述論據(jù),筆者判斷:1,傳說中的雷澤即“華胥之淵”、“華胥之渚”及“華胥氏之國”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陜西省藍田縣境內。2,伏羲(某一代)有可能生于雷澤之畔,即今天的陜西省藍田縣境內。[7]
上述說法之外,還有“甘肅莊浪說”、“甘肅靜寧說”、“山西永濟說”、“河南滎陽說”、“山東荷澤說”等。
各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不能排除、否定其他說法的道理。
五、吉縣柿子灘巖畫:華胥與萌龍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發(fā)現(xiàn)一處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遺址。此遺址位于屬于黃河中游重要支流的清水河流域,西距黃河約2公里。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用火遺跡,出土有砍砸器、刮削器、石葉、細石葉、細石核以及石磨盤、石磨棒、研磨石、顏料塊和蚌質穿孔裝飾品等。之外,在該遺址西北防風崖的“巖棚”下,發(fā)現(xiàn)了兩幅巖畫。巖畫高出地面1.2米,用赤鐵礦石的赭紅色繪成:
首幅,高20厘米,寬17厘米,繪一正面女者,頭圓形,頭頂扎雙髻,兩耳突出,雙臂平舉屈肘向上,右手似舉一物,軀干豐滿,袋狀乳房向兩側下垂,下腹部與兩腿連接處留一圓孔,象征女性各部均用赤鐵色涂抹,唯兩條腿用線條繪得特別肥壯,頭上七個紅色圓點呈弧形分布,兩腿周圍分布著六個圓點。
第二幅,高27厘米,寬44厘米,整個畫面用紅色繪出,左側二人一戴鹿形頭飾,一無飾,兩人的左右手合持一物,右側二人一戴鹿形頭飾,一無飾,四人中間一人與兩側之人牽手作離地躍起狀,頭頂有一似月形物,下有十個圓點按二三三二豎排。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柿子灘遺址現(xiàn)場發(fā)掘的動物骨骼進行的碳14測年,斷定該遺址及兩幅巖畫年代為公元前8000年以前,即距今至少一萬年。
對巖畫人物圖有兩種解讀,一說是“人物星辰圖”;一說是“母親(女媧)崇拜圖”。
筆者比較認同“母親崇拜圖”的說法:此圖的主體是一女性人物,表達的是柿子灘先民對女性的重視和崇拜,對女性的重視和崇拜也就是對母親、對生殖的重視和崇拜;顯然,其時其地已屬于母系氏族社會。但是,是否將其斷定為女媧,還可以再討論。筆者認為,也可以將其斷定為華胥氏。——華山方圓是華胥氏的發(fā)祥地、生息繁衍地。吉縣柿子灘與華山一河之隔,距離不遠,可框在“華山方圓”范圍之內。因此,我們可以將柿子灘防風崖巖畫人物圖與華胥相聯(lián)系,即這個女性人物有可能是柿子灘先民對母系氏族社會首領華胥的描繪,反映的是柿子灘先民對母系氏族首領的尊敬。
對巖畫組合圖,有學者說是“魚鹿交會圖”,是“魚尾鹿龍”、“古代的龍歷”;有學者說是表現(xiàn)遠古時期母系部族狩獵生活的“雙鹿圖”;有學者說是“鹿頭魚尾祖龍——早期的龍的雛型”。筆者認為,此圖由較清晰的鹿頭、魚尾、模糊的鳥(或蛾)、樹木(或骨頭)等組合而成,已非某種具體動物的描摹,而是一種多元容合。龍是多元容合的產物,此圖也是多元容合,此圖的創(chuàng)造與龍的創(chuàng)造遵循的是同一條規(guī)律:據(jù)此,筆者將此圖稱為“萌龍”,即萌生的、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龍。
兩幅巖畫同地點、同時代,我們將人物圖判斷為華胥,那么就可以認為華胥,或華胥與其兒子伏羲,是“萌龍”的創(chuàng)造者,即華胥或華胥和他的兒子伏羲(也可理解為華胥氏族與其繼承者伏羲氏族)共同開啟了龍的創(chuàng)造。
六、華胥氏之“華”
對華胥氏族崇拜花(古字“華”與“花”同),或以花為圖騰,學術界沒有爭議。但這花是什么花呢?有玫瑰花、菊花、瓠(hù)瓜(葫蘆)花、粟(谷子)花、“日光之華”等種種說法,都有道理。而筆者認為,華胥氏之“花”,極有可能是“水花”。理由:
第 一,水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條件之一,是生產生活的“命脈”,原始先民都是逐水草而居、近水源而聚,產生對水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情。華胥氏族也生活在水邊,古籍中提及的“雷澤”、“華胥之渚”、“華胥之淵”,都是有水之地;“澤”指水中洼地;“渚”指水中的小塊陸地;“淵”指回旋的水流或深水潭。
第二,水花也是“花”,其形狀不但與作為植物的花相似,而且其流動、激濺時發(fā)出的聲音(hua)即“嘩嘩”聲也與花的發(fā)音一致。上述諸說,不管是玫瑰花、菊花、瓠瓜花、粟花,還是日光之華,都不能解釋“花”為何發(fā)“hua”音,只有“水花”能解釋這個問題。
第三,考古出土的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多見水波紋、漩渦紋;即使被學術界認定的一些變形花紋,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玫瑰花圖案,視其為水花圖案也未嘗不可。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華胥族是一個崇拜水,且以水花為圖徽的氏族;而崇拜水必然崇拜龍,因為龍因其取材對象多為水物(蛇、鱷、魚、鯢、蜥蜴等動物均喜水)和水象(雷電、云、虹霓、龍卷風等與水關系密切),而成為先民心目中的水神?!@或許是華胥族與雷神族聯(lián)姻的深層原因:一個崇拜水、一個崇拜雷,水神是龍,雷神也是龍,兩族聯(lián)姻其實是龍族之交融、結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有幾點認識:
1、華胥是中華母系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是“前三皇”之一。
2、傳說中的雷澤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陜西省藍田縣境內。
3、華胥是伏羲的母親,因伏羲有“龍祖”之稱,那么,華胥就可稱“龍祖母”。
4、山西吉縣柿子灘兩幅巖畫,可與華胥時代相對應,說明華胥和他的兒子伏羲(或華胥氏族與其繼承者伏羲氏族)共同開啟了龍的創(chuàng)造。
5、華胥與水關系密切,華胥之“華”可能源自水花。
2016年3月2日
【注 釋】
[1] “容合”是筆者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是兼容、包容、容納、綜合、化合、合力的概稱,因突出“容”而與“融合”有區(qū)別。
[2] 許順湛:《說雷澤》,《中華第 一龍——’95濮陽“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頁至第261頁。
[3] 李侃良:《中華探源》,華山景區(qū)管理委員會、華陰市地方志辦公室2014年,第59頁到第60頁。
[4] 同上,第72頁。
[5] 藍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藍田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頁。
[6] 暢林芳:《為了尋找失落的凄美——序〈神秘的華胥國〉》,《神秘的華胥國》(曾宏根 編著),西安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
[7] 龐進:《有關華胥的三個問題》,2007年3月18日在“中國西安華胥文化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作者簡介】
龐 進,龍鳳文化研究專家、作家、龍文化當代十杰首席。龍鳳國際聯(lián)合會主席,中華龍文化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龍鳳文化網(wǎng)主編,西安中華龍鳳文化研究院院長,陜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西安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西安日報社高級編輯。1979年起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化研究,已發(fā)表各類作品逾八百萬字,在海內外影響廣遠。著有《中國龍文化》《中國鳳文化》《中國祥瑞》《靈樹婆娑》《龍情鳳韻》等3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