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晨
【內(nèi)容提要】
華胥氏族公社興起于新石器時代初(1萬年前),為上承神話人物盤古氏、人皇、天皇、地皇的眾多母系氏族公社之一,世代襲號稱華胥氏。傳 至8050年前時,居住在華胥渚(今陜西藍(lán)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的氏族內(nèi)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兒。她長大成人后因能為族人謀福利,被推舉為公社首領(lǐng),后發(fā)展為部落。華胥生太昊伏羲氏和女媧氏于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譽稱為“人祖”,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由于年代久遠(yuǎn),前后數(shù)十代皆襲號稱華胥,事跡又記在其名義之下,加之神話與傳說摻雜、神與人相糅合,生地‘遷徙地繁多,陵地廟地有多處,所以長期被人們視為“神”、“半神半人”,令人感到迷惑和茫然。我們認(rèn)為:透過神話和傳說的層層迷霧,從新石器時代早期母系氏族社會歷史,以及考古文化和民族學(xué)等方面考察,華胥氏應(yīng)是一個繁育人口的圣母,也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或為原始農(nóng)業(yè)和彩陶初始階段的代表人物。所以,她年邁去世死葬于華胥渚后,戰(zhàn)國后人民修陵建廟予以祭祀。
【關(guān)鍵詞】 華胥 雷澤 華胥渚 始祖母 遷徙
一、中華始祖母華胥氏的生地考
古今史學(xué)家對華胥氏的研究,一直未中斷過。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挖掘歷史文化,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熱潮的興起,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備受重視,華胥氏也是其中之一。從目前研究的情況看,一般認(rèn)為她是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續(xù)時間很長,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約6500或6000年前)。華胥氏的代系很多,世代以“華胥氏”為號,事跡也都記在其名義之下,難以具體區(qū)分是哪一代華胥的事跡?其生地有多處,也難以具體分別說明是哪一代華胥之故里?我們只能從早文獻(xiàn)記載的華胥氏論起(8050年前)。
1、生于華胥國之說
《列子·黃帝》篇云:“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距)齊國(中國)幾千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國無帥(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癢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云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薄肚f子·馬蹄》篇云:“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焙占慈A的音轉(zhuǎn),一說赫胥是華胥之后裔。這個自由自在、相互平等的華胥之國(應(yīng)是氏族部落),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反映。弇州(州名、山名)和臺州的地望說法較多,因而“華胥之國”也有十余處之說。
(1)山東說
臺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與《哀公十四年》均曰在齊地(今山東博山縣)。臺同邰、駘,《左傳·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東章丘縣?!洞笄逡唤y(tǒng)志》載:“章丘縣西朝陽故城有赫胥墓?!奔热蝗A胥后裔之墓在此,那么這個華胥國(即部落)也就在今山東章丘,華胥亦自然生于此。
(2)山西說
《左傳·昭公元年》云:“汾川”,“則臺駘汾神也。”《論衡》寫作臺臺。《路史·后紀(jì)四》稱默臺、墨臺,即臺臺。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馬有駘神廟,其他縣市也各有臺、駘之地名。因而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華胥之國”在山西南部,華胥生于此。
(3)河南說
《拾遺記》載:伏羲“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因河南新密市與新鄭市之間古有“華陽國”(即華胥之國),故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華胥生于此。
(4)陜西說
《史記·五帝本紀(jì)》云:“封棄于邰。”《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后稷所封也?!臂⒊?,在今陜西楊凌(在咸陽市武功縣)全國農(nóng)業(yè)示范區(qū),遂有學(xué)者認(rèn)為古華胥國在此,亦生于此。另一說是華胥生于寶雞市南的天臺山。
(5)甘肅說
弇州,在崦嵫山一帶?!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云:“鳥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畢沅注:“字當(dāng)作山弇茲。”新編《辭源》釋:“崦嵫,山名,在甘肅省天水縣西,古代神話說是日入之處?!壁w逵夫先生考證:崦嵫之山,正當(dāng)今西和縣以北的山番冢山①。遂有學(xué)者認(rèn)為華胥之國在今西和縣一帶,華胥生于此。
(6)青海說
屈原《離騷·遠(yuǎn)游》云:“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西海以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薄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壁w逵夫先生曰:“就戰(zhàn)國時神話傳說中不周山之原型言之,當(dāng)指祁連山西端今甘肅省敦煌縣以南當(dāng)金山口兩面之山(阿爾金山主峰與黨河南山)?!雹凇拔骱!狈褐父拭C以西的湖泊,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是青海湖。于是便說:“在西北海外,有一個華胥國。這是一個人間樂土,居住著一些半人半神的人”③。華胥氏族在這一帶,自然也就生于此。
(7)四川說
胡太玉《破譯〈山海經(jīng)〉》云:“《列子·黃帝篇》中所描述的‘華胥之國’,正如‘都廣之野 ’一般,是一片人間樂園。”“我們認(rèn)為華胥之國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國。”④因而華胥氏族部落的居地在今成都盆地。
(8)浙江說
《辭?!吩疲骸疤莆涞挛迥辏ü?22年)改海州為臺州,以境北天臺山得名。治所在臨海?!彼煊腥A胥國在今浙江臨海縣之說,即華胥生于此。
(9)江蘇說
《辭?!吩疲骸皬m山,古國名。明王世貞在其家鄉(xiāng)太倉州(今江蘇太倉)所筑。因廣七十余畝,中迭二峰,名上弇、中弇、下弇,極園亭林之勝。所以弇山為太倉的別稱。”遂有華胥生于太倉縣之說。傳說太湖一帶古有華胥山,遂有華胥氏生于此之說。
2、生于雷澤之說
《辭?!吩疲骸袄诐?,古澤名,即‘雷夏’。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黃河。相傳為‘舜漁雷澤’之處,實因水有雷名,強為牽合”;“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因雷夏澤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金貞元二年(1154年)廢入鄄城縣?!币?qū)诐傻牡赝J(rèn)識分歧,遂有多處華胥氏生地之說。
(1)雷澤涉及的地方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jì)》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薄对娋暋ず耢F》云:“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薄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云:“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正義》引云:“鼓其腹則雷?!薄渡袝び碡暋吩疲骸袄紫募礉伞!薄吨芏Y》注:“雷澤在成陽?!薄稘h書·地理志》云:“濟陰郡成陽,雷澤在其北?!奔蠢诐稍诮裆綎|菏澤市北的鄄城縣,成陽在今鄄城縣西。古代雷澤水域?qū)拸V,涉及今山東鄄城、河南范縣、濮陽,因而有華胥故里分別在這三縣之說。還因山西永濟有雷澤地名及水名,故又有華胥故里在永濟之說。
(2)雷澤在吳西之說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在吳西。”“吳西”,一般指的吳國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之西,因而有人認(rèn)為華胥故里在蘇州之西。一說在太湖。
柯?lián)P先生提出雷澤可能指仇池(又寫作仇夷)山的別稱⑤。馬世之先生依此考證:陜西寶雞市陳倉區(qū)西的岳山又稱吳山,在仇池(今甘肅成縣,一說在西和縣)之西,正好與《山海經(jīng)》之說相符合⑥?!冻鸪赜洝吩疲骸俺鸪匕夙?,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卑夙暣蠛?,自然是個大澤。遂有華胥國在此之說。
(3)雷澤在四川之說
有的學(xué)者說:“聯(lián)系到四川彭山縣發(fā)現(xiàn)的恐龍足印化石”,“華胥履的大跡,正是恐龍足印”?!袄诐伞奔础叭A澤”,“華胥國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國”。“四川時有大湖,有可能就是華澤”?!八拇ǎòh中)稱為華陽,其間有華山,表明華澤也在這中間”,因而華胥是生在四川⑦。
3、生于九河之說
《拾遺記》載伏羲氏曰:“華胥九河神女,以生余也。”《辭?!吩疲骸啊稌び碡暋酚涊d當(dāng)時黃河流至河北平原后‘又北播為九河’,據(jù)《爾雅·釋水》說是徙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挈、鉤盤、鬲津等九條河,今已不能確指。近人多主張九河不1定是九條河,而是黃河下游許多支派的總稱。”其地域一說在今河北東南,一說在今山東西北。我們認(rèn)為后說較確,因為黃河折而東北流的一段,正是從山東阿城至墾利的黃河,這個地區(qū)的黃河支流至今還有稱徙駭河的。從史前社會說,可以理解為華胥部落由九個氏族組成。
4、生于華胥之洲說
晉代王嘉《拾遺記》云:“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span>
(1)華胥之洲今地望說
這一地望有今山東泗水縣東北古華渚(今名黃溝)之說;有今河南新密與新鄭市之間說;有今甘肅成縣的仇池山之說;有今青海湖之說;有今四川盆地湖泊之說等,不多敘。
(2)華胥之洲在藍(lán)田
清代吳乘權(quán)《綱鑒易知錄》云:“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今陜西藍(lán)田),生帝于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彼蚊羟蟆堕L安志》引后魏《風(fēng)土記》云:“西有尊盧氏冢,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痹樚祗J《類編長安志》引《三秦記》云:“驪山巔有三皇廟,不齋戒而往,即風(fēng)雨迷道”,“又呼為人祖廟?!薄短藉居钣洝肪矶八{(lán)田縣”條記載,與后魏《風(fēng)土記》相同。又云:“藍(lán)田縣三皇舊居,境內(nèi)有華胥陵?!薄蛾兾魍ㄖ尽吩疲骸叭熟粼谒{(lán)田縣北三十里,祀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蓋伏羲氏、女媧氏皆華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薄段靼哺尽返挠涊d與此相同。《藍(lán)田縣志》載:“藍(lán)田縣內(nèi)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绷暝诮袢A胥鎮(zhèn)以北的孟巖村?!霸诰o靠村子西邊也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舊稱宋家圪土勞)”,與“華胥渚(華胥氏與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當(dāng)?shù)亓鱾髦环N傳說,此地即華胥懷孕后棲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經(jīng)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與《宋書·符瑞志》的記載相近”?!敖袢A胥鎮(zhèn)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后代⑧。
5、華胥生于華池之說
何光岳《炎黃源流史》對諸多文獻(xiàn)記載綜合分析后說:“華胥氏也起于西方甘肅東部的華池一帶⑨?!?/span>
又云:“弇州既在西方”,“則弇州之華胥氏之國當(dāng)在甘肅天水之東的華亭縣(今華池縣)?!雹狻对涂たh志》云:“華池縣因縣西華池水為名?!笨h城在今甘肅合水縣東北120里的華池鎮(zhèn)。《大清一統(tǒng)志》卷201“平?jīng)龈陛d:“華嶺山,在華亭縣東五十里,山多樺樹”;“華尖山,在華亭縣西北二里,縣居山之麓?!笨h旁有華亭川,隋于此置華亭縣。即華胥氏的故里在今甘肅慶陽市華池縣。“這些名叫華嶺山、華尖山、華亭川、華亭縣的地方,正因為華胥氏曾居留于此而得名。華胥氏以中華樹為社樹,故華嶺多樺樹,是華胥部落聚居的象征”?!叭A池西南慶陽縣東十里有花坡,‘地多花木’,縣西60里又有花村原,‘地產(chǎn)牡丹、芍藥’。華胥氏當(dāng)以花為圖騰而得名?!?1可見華胥氏族發(fā)展壯大后,已分布在慶陽大部分地區(qū)。
以上的這么多“生地”,有的是華胥前代或后代子孫之生地,有的是其支族遷居地或氏族首領(lǐng)(襲 華胥號)之生地,情況比較復(fù)雜?!吧?、女媧”的華胥氏,有蹤跡可尋,亦可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母進(jìn)行論述。分析諸說,我們贊同華胥氏的故里在今陜西藍(lán)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并安葬于此之說。因為這里在文獻(xiàn)中記載詳細(xì)而可靠。
二、華胥氏族部落的遷徒和事跡考
上面引用的資料,皆言華胥履“大跡”(一般人認(rèn)為是熊的足跡或“青虹繞神母”而懷孕,實際上是她和燧人氏配婚而懷孕,《三墳》云:“伏羲氏,燧人子也”,即是證明。何光岳釋:“把伏羲說成是燧人之子,看來華胥氏可能是燧人氏之妻。原始社會的群婚制時期,一般子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男方都嫁到女方家,故可說伏羲氏是華胥氏之子,亦可說是燧人氏之子?!?2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命毀》等銘文的“華”字,象草木開花。《說文解字》、《爾雅·釋草》、《廣雅》等,認(rèn)為“華”即“榮”。“因此,華字便含有美好、光彩、聲色、風(fēng)采等雅稱”。13華、華夏之稱,來源于華胥,中華之稱亦然。
1、西遷入甘肅天水
華胥氏族在華胥之渚(今陜西藍(lán)田)日益發(fā)展,人口有所增長,需要尋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內(nèi)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東發(fā)展,華胥則帶領(lǐng)部落之民向西遷徒,一支居于華亭(今甘肅慶陽華池縣),本人的一支居于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逐漸形成新的“聚落”。當(dāng)?shù)氐耐林献迮c遷來之族和睦相處,并加入其部落,尊奉華胥為首領(lǐng)。她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逐步摸索,發(fā)明了彩陶器。這種制陶技術(shù)受到先民喜愛,很快在周圍的氏族先民中傳開,華胥便低族人去傳授技術(shù),幫助其他氏族先民制造彩陶。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和西山坪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佐證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確有較為進(jìn)步的氏族部落。大地灣的聚落遺址和文化,大體上可與華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橢圓形簡陋住房,陶器有紅褐色與灰褐色兩種。大地灣類型文化遺址在西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西和、禮縣、徽縣城等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說明華胥族人已遷入該地區(qū),或是其文化已影響到今甘肅東南部地區(qū)。當(dāng)時天水地區(qū)還遷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們和土著逐漸融合,向西(今甘肅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肅隴南、陜西漢中及四川等地)遷徒和發(fā)展。
華胥氏在成紀(jì)居住一段時間后 ,留氏族于此,便帶領(lǐng)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東返。
2、東返回陜西
華胥帶領(lǐng)族人返回隴山以東,無文獻(xiàn)記載,只能從考古文化中略加尋找。陜西寶雞距今約8000年的關(guān)挑園前仰韶文化遺址,可說明華胥族曾遷居于此。之后一氏族留居(后發(fā)展為部落,并向外遷徒),華胥則帶領(lǐng)一些氏族東返?!叭A胥氏自華亭經(jīng)華池、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而遷至華山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彩陶文化?!?4這是留居華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后的東徒,非華胥本人。華胥氏帶的部落氏族較多,一路時有留居者,又有分路遷徒者。她本人帶的氏族當(dāng)返居于驪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藍(lán)田縣,一個氏族則遷入商州(今陜西商洛市商州區(qū)),從而帶入了“華”的名稱,如華陽、華胥渚、華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貢錐指》云:“華陽,今商州之地也?!渡胶=?jīng)》有陽華之山,即華陽”?!捌渌垂抨柸A藪(澤之義),蓋藪因山得名,山藪在華山之陽,正禹貢之華山也?!薄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云:“華山一名太華?!薄栋谆⑼ā吩疲骸拔鞣饺A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薄度A山記》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薄断煞鹌孥櫋吩疲何宕鷷r,道士“陳摶居華山,有一客過訪,正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凸侄鴨栔淙嗽唬捍讼壬A胥調(diào),混沌(指盤古氏)譜也?!焙喂庠泪專骸叭A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華胥氏以花為圖騰之義”;那‘異人’把華山看作是華胥氏之地。可見華山乃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漢于華山之北置華陰置華陰縣,今縣的東北有華原”。這些“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有關(guān)?!?5當(dāng)然,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較多,時間有先有后,不能斷定就是華胥本人時形成的,但與其族或裔支族的遷居、遷經(jīng)有關(guān)系,則是可以肯定的。渭水流域今陜西之前仰韶文化遺址如臨潼白家,渭南北劉、華縣老官臺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遺存應(yīng)與華胥本人氏族的發(fā)明彩陶有關(guān)系,以下的文化遺存,當(dāng)與其后裔族有關(guān)。
3、華胥氏與燧人氏的婚配
華胥和族人返居“華胥渚”后,她又帶領(lǐng)一些氏族東漇,分為兩路:一支沿黃河南岸東遷中原,一支渡過黃河遷入汾水流域。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山西武鄉(xiāng)縣石門鄉(xiāng)牛鼻子灣,征集到屬于河北武安縣磁山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當(dāng)與華胥或燧人氏后裔族部落的文化有關(guān)系。
(1)華胥和燧人氏婚配于臨汾
《隋書·地理志》云:‘臨汾(今山西臨汾市)有姑射山。’山在今山西平陽府西?!膘萑耸鲜且园l(fā)明人工取火而的,生地也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山西、山東、河南三說。兩人通婚后,華胥氏懷孕而回到了華胥之渚(今藍(lán)田)?!币蚰赶凳献鍟r期,是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所以后人便撰寫了她游華胥渚,感青色彩虹而懷孕,還說懷胎十二年?!毒幎贰の宓邸穭t云:“其母華胥氏,居于華胥之渚。,華胥即今陜西西安府藍(lán)田縣是也。一日嬉游入山中,見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步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紅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于成紀(jì)?!边@是為伏羲出生編寫的神話祥瑞故事,以示伏羲與其母華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約生于8000年前(一說7500年前)大體與華胥氏相
(2)華胥生子于成紀(jì)之謎
華胥是總首領(lǐng),她的部落內(nèi)氏族較多,且發(fā)展為新的部落后又分為氏族,繼續(xù)向四方遷漇。華胥懷孕數(shù)月后,帶親從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產(chǎn)狀況,先渡過渭水、涇水到達(dá)華亭(今甘肅慶陽市華池縣)。在此巡視和駐休一段時間后,她們一行又到達(dá)成紀(jì),受到族民和他族人的熱情款待。由于勞累和臨近產(chǎn)期,不能返回華胥鎮(zhèn)渚,便在成紀(jì)(今秦安縣)生了兒子伏羲。這便是華胥為何既居華胥之渚,又生伏羲于成紀(jì)的原因。至于她究竟是在雷澤履大跡,還是在華胥之渚(或國)感彩虹而懷孕,皆為神話故事,不必從歷史角度去探求了。過了幾年,燧人氏赴成紀(jì)看望兒子和妻子,華胥氏又懷孕而生女媧?!锻ㄖ尽肪硪弧度始o(jì)》引《春秋世譜》云:“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薄兜弁跏兰o(jì)》云:“庖犧氏風(fēng)姓也”,“女媧氏亦風(fēng)姓也。”《風(fēng)俗通義》云:“女媧,伏羲之妹?!焙髞碛龅搅藲夂蜃兝?,或是洪水,他們兄妹又結(jié)為夫婦而繁育人口,不多敘。其后,伏羲、女媧氏族東遷,華胥年邁,遂安居于華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先民埋葬并祭祀。至于說的華胥陵,是春秋晚期才筑,因為在此之前,墓是不封不樹的,即不平地起冢。
4、華胥后裔向河南等地遷徙
據(jù)文獻(xiàn)記載:華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東遷徙,分路進(jìn)入黃河北岸,遠(yuǎn)至東北;一路由河南或山東南部進(jìn)入南方(有的沿長江而上進(jìn)入蜀地,再與長江上游徙入的華胥族結(jié)合,遷入貴州、云南等地)。《史記·白起列傳》云:“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晉書·稽康傳》云:“康嘗游洛西,暮宿華陽亭?!薄锻ㄑ拧吩疲骸叭A亭在密縣?!奔唇窈幽闲旅苁小!堵肥贰o(jì)丁》云:“華,華子國,鄭十邑有華?!比A子國即華胥后裔國,被周所滅。河南商丘的華邑,亦是如此;山東地區(qū)的華胥遺跡,也為其后裔遷徙于此而形成。王獻(xiàn)唐《炎黃氏族文化考》云:“曲阜為古代大庭氏之國,“再東至華胥,華胥為羲族舊國,只有華胥名號,不能更改,故仍從舊稱,呼之曰華胥,易字為赫胥。”16山東地區(qū)的華胥或赫胥陵(在章丘縣),華不注山(在濟南東北)、華泉、華陰集(在今即墨縣南)等,均為華胥后裔遷居地的遺跡或名稱。
南方的華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后的華胥裔支族遷徙時帶入,或因遷居而命名。如湖北棗陽東的華陽河、江陵市東西魏置的華陵縣、潛江市南漢置的華容縣及境內(nèi)的華容河;江西靖安縣北的華坊街、奉新縣西南的華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華林山、郴州市的華塘鋪;唐朝在成都置的華陽縣;江蘇豐縣的華山(小華山)、江陰縣的華墅鎮(zhèn)、句容縣的華山、江寧的華里;上海的華亭、華涇港、華涇市;福建莆田的華亭、華胥山;浙江紹興的華會鎮(zhèn)、義烏唐置之華川縣、開化縣的華埠鎮(zhèn);廣東遂溪縣的華封墟、潮州的華美村、南海的華平虛;云南的華坪縣等17,雖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確指,但均與華胥后裔的遷徙或文化傳播有關(guān)系。
三、華胥氏的后裔及其蹤跡考
從泛稱說,華胥、有巢、燧人等等,均可統(tǒng)稱為神話人物盤古氏代表的那個時代之氏族首領(lǐng)的后裔。華胥以后的傳說人物,則可泛稱為華胥(幾代的華胥氏)氏和燧人氏的后裔。如《易·系辭傳》把赫胥排在華胥的八九代之后,說她起碼有十幾代的子孫?!短接[》引《遁甲開山圖》載:“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后裔)、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襲庖棲之號?!闭f明他們都是伏羲氏的子孫,亦即華胥氏的后裔。文獻(xiàn)有載的華胥子女伏羲、女媧,又生子女少典、有蟲喬 ,少典、有蟲喬 又生炎帝、黃帝,炎黃的世代子孫等,均可稱是華胥的后裔。其后裔形成的姓氏有:華胥、伏棲(羲)、伏、洑、宓、庖、泡、亻風(fēng) 、風(fēng)胡、顓臾、顓、臾、昊、暤、咼、渦、汝、女、宿、夙、縮、柏、柏侯、柏常、柏高、伯常、柏成、伯成、郝、郝骨、耒昔斤、耒昔阝、省、氵省 、須、須句、須月久 、須卜、東方、東、東蒙、亻東 、中英(皇)、毋、毋將、毋車、無懷、無弋、無氏、陣豐(鋒)、礻必 (秘)、香必 邗、香必 刊、娥陵、白 皋 、尊、罇 、蹇、謇、騫、郁、潛龍、沅、希、宿六斤、宿勤、宿沙、夙沙氏,與上之后裔姓相加,共計88個姓18。又因古代五大民族集團的祖先都來自華胥氏世代子孫,所以今日中華民族都尊其為始祖母。
1、華胥與胥姓
其姓名或號華胥氏,后來還形成了“華胥”、“胥”姓。華胥為歷史上罕見復(fù)姓?!缎帐峡悸浴吩疲骸耙試鵀槭??!堵肥贰罚骸四竾?。在閬中(今屬重慶)’?!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jì)》云:“太昊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jì)?!薄缎帐显~典》引《太平寰宇紀(jì)》云:“陜西藍(lán)田縣有華胥陵?!瘪阈?。它源于華胥、赫胥二氏?!锻ㄖ尽な献迓浴吩疲喝A胥氏,相傳為太昊之母姓,其后人多以“胥”為字(西周多以胥字行于世)。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字胥臣,任司空,華胥之后。其子便以“胥”為姓,稱胥甲。甲之子胥開,開之子胥童,皆襲職為晉國大夫。我們認(rèn)為胥姓的本源,是華胥氏之“胥”,非胥臣。此外,華胥氏之裔赫胥氏也有形成“胥姓”的?!敖鸪旭愣?,繁峙(今屬山西)人,官同平章事,封吳國公,屢典邊疆,朝野倚重,且為政,明悉吏事,金代以書生為封疆大員,政績顯著者,首舉胥鼎一人。明朝有胥必彰,常德人,官監(jiān)察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貴,人稱‘真御史’?!?9此外,還有華姓與花姓。東漢末有華歆,尚書令。華佗,神醫(yī),譙郡(今安徽毫州人)。近代有華羅庚(原黨和國家主席)等。漢代有花虔,唐代有花敬定,明代有花云、花寧、花潤生等。漢、壯、布依及傈僳等族,均有花姓。
2、赫與赫胥復(fù)姓
《姓觿》收有赫姓,一作火 赤 ?!堵肥贰吩疲汉振闶现蟆!缎帐蠈ぴ础酚泻帐??!讹L(fēng)俗通》云:古天子赫胥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肚Ъ倚铡吩疲核贩剑ń駜?nèi)蒙古杭錦旗)族。明朝綏德(今屬陜西)諸生有赫崇德。今河北巨鹿人赫建華,女,跳傘運動員。赫福祿,河北石家莊人,河北人民出版社編審。山東海洋學(xué)院副院長赫崇本,鳳城人,滿族。沈陽滿族人赫明昌,醫(yī)院院長;赫國志,教授;赫信鵬,副教授。遼寧鳳城滿族人赫貴魯,主任醫(yī)師;赫榮滋,高級工程師;赫貴勛,高級工程師;赫梅生,教授。遼寧遼陽滿族人赫承亮,高級工程師。北京人赫光國,滿族,主任醫(yī)師。20
赫胥?!缎沼劇酚写诵铡!堵肥贰吩疲汗诺酆振闶现??!讹L(fēng)俗通》、《姓氏尋源》均有此載。東晉大夏王赫連勃勃之姓,可能為赫胥所演變。赫連的后裔也有單姓赫氏。
3、尊盧氏形成的姓氏
南宋羅泌《路史·禪通紀(jì)》云:“尊盧氏即宗盧氏五世?!边@個氏族的首領(lǐng)世代襲號,為伏羲、女媧氏所生之子(即其氏族由二者的部落派生而來)。尊盧氏曾任伏羲部落之臣(管理人員)。尊盧氏之稱,后來還形成了姓氏。《姓觿》收有尊姓。《姓考》云:尊盧氏之后。《姓氏尋源》有尊氏?!讹L(fēng)俗通》云:尊氏,太昊之世諸侯尊盧氏之后。澍按:應(yīng)是此說本于班氏?!度吮硇颉贰ⅰ缎兆搿?、《路史》等書從之。《博古圖》商有尊癸之爵,是商世有尊姓矣;罇姓。《姓觿》有罇氏;《路史》云:出自尊盧氏?!肚Ъ倚铡吩疲和鹎瘢ń窈幽匣搓枺┳??!蹲胛囊酚涀鞯睦柺?;復(fù)姓尊盧氏?!缎沼劇酚凶鸨R氏?!堵肥贰吩疲汗诺鄢鲎鸨R氏之后?!缎帐蠈ぴ础酚凶鸨R姓?!度始o(jì)》云:古太昊時諸侯。一云古天子有尊盧氏幣?!堵肥贰酚衷疲鹤鸨R氏后有尊盧氏。由這些記載可知,尊盧氏之族延續(xù)的時期是相當(dāng)長久的。相傳伏羲氏之后,他的子孫在炎帝時為部落長?!稓v代神仙通鑒》載:炎帝在驪山放火燒山,進(jìn)行墾土耕種取得成功后,“納尊盧氏之子(女)為妃?!笨梢娊袼{(lán)田的尊盧氏之陵,是其子孫的陵。這個陵與華胥氏之陵一樣,最早也只能是春秋晚期所營修。按文獻(xiàn)記載,北魏已注意到藍(lán)田的“三皇舊居”,因而祭祀華胥陵及尊盧氏之陵的活動,應(yīng)該是比較早的。據(jù)住在藍(lán)田華胥鎮(zhèn)張河灣村文化老人張蔚堂回憶,“在民國初期,不少達(dá)官貴人和文化界名流,經(jīng)常到華胥陵祭祀。”“往后隨著軍閥混戰(zhàn),祭祀活動逐漸被淡化,成規(guī)模的祭祀絕跡。”21藍(lán)田僅為一個縣,能有兩個始祖陵個和三皇廟,又是“三皇舊居”(即故里)之所,恐怕在全國的縣中,也是罕見的。
綜上所述,中國驪山是始祖母華胥氏的故里和陵地,也是華胥之子伏羲、女兒女媧的故居之地,還是伏羲和女媧后裔尊盧氏的陵地,且有三皇廟,還有不少遺跡和傳說,可謂中華民族的根源之地,中華祖先的匯聚之區(qū)。以輩份而論,寶雞常羊山炎帝陵、黃陵橋山黃帝陵,均為臨潼區(qū)、藍(lán)田縣驪山華胥陵的“孫子”輩陵??芍^:“始祖母曰華胥,安息后葬驪山。西望常羊之山,孫子炎帝陵山。北望黃陵橋山,孫子黃帝安眠。三座陵山相望,象征文明之源?!币虼耍覀兘ㄗh最 好是在西安市委、市政府領(lǐng)導(dǎo)下,組建由兩個區(qū)、縣領(lǐng)導(dǎo)參加的開發(fā)驪山歷史文化“領(lǐng)導(dǎo)小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制訂科學(xué)規(guī)劃,共同打造驪山華胥陵這塊金字旅游名牌,為振興西安和陜西經(jīng)濟做出更大貢獻(xiàn)!
2006年8月5日撰畢
2007年3月5日改定
【注釋】
①②趙逵夫《<離騷>中有關(guān)西北神話傳說的地名考述》,載雍際春主編:《隴右文化論叢》第二輯,第5、11頁,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蘭洲
③薛翔驥:《中國神族》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④⑦胡太玉:《破譯〈山海經(jīng)〉》第68、68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北京。
⑤⑥馬世之:《淺議羲皇故里——兼析女媧文化的發(fā)祥地》,《伏羲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第51頁,天水。
⑧20肖海波、許麗娜:《尋根華胥》、《西安晚報》2006年2月17日第9版。
⑨⑩1213141517何光岳:《炎黃源流史》第3、6、9、10、3、16、16-17、19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南昌。
16王獻(xiàn)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419頁,齊魯書社,1985年7月第1版,濟南。
1820何光岳:《中華姓氏源流史》第1-122、22頁(《華胥總系姓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9史國強:《中國姓氏起源》第169頁,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濟南。
【作者簡介】
楊東晨,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