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載自西安市華胥文化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陜西華胥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奇先生的《華胥緣(二)》。文章中,李奇先生向大家講述了他通過這些年的學習和研究,對華胥文化的認識及理解,讓我們對華胥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閱讀原文關注李總的個人公眾號(華胥文化李奇),并轉(zhuǎn)發(fā)支持,謝謝!
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我與華胥文化的結緣,以及對于華胥文化的情結。今天,我想跟大家就華胥文化對于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進行探討。
華胥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母親,我認為其意義首先在于她對于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生命線。電視劇《炎黃二帝》、《釜山大結盟》先后被禁播,究其原因,是這些作品中通過“炎黃大戰(zhàn)蚩尤”的故事,將蚩尤剔除在了“中華文明”的締 造者以外,事實上否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起源的觀點,因而受到了少數(shù)民族專家提出的異議。因此,媒體曾一度禁止使用“炎黃子孫”的提法。而且大家應該也留意到了,近年來,國家對外也不再提“炎黃子孫”,而是改為了“中華兒女”。
我們知道,全國多省市都有跟華胥、伏羲、女媧有關的傳說、遺存,以及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很多少數(shù)民族專家在研究少數(shù)民族起源的過程中,也都將源頭追溯到了華胥氏。華胥氏作為目前可考證的最早的始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初始格局,祖先或根都是華胥氏。
在這些年的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中,來自海內(nèi)外的華人華僑、少數(shù)民族代表、宗教團體代表、姓氏宗親代表,不遠萬里齊聚華胥陵,共同祭祀華胥氏,這種文化現(xiàn)象也充分凸顯了華胥氏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實不光是廣大的華人華僑,還有東南亞地區(qū)一些國家的海外友人也相繼參加了華胥陵祭祀活動,他們對華胥氏的認同也是一致的。有一年的祭祖活動邀請到了韓國駐西安的總領事,他在尋根華胥文化論壇上的講話稿至今我還收藏著,他說到,韓國的國 旗是先天八卦,韓國人尊崇伏羲大帝,當?shù)弥A胥氏是伏羲的母親,他一定要來參加這個祭祖活動。
因此,我認為:弘揚和傳承華胥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有力的抓手。
說到華胥文化的重要意義,首先要弄清華胥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是什么,其實就是華胥夢所反映出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模式——華胥國。
華胥氏創(chuàng)造的華胥國,讓黃帝心生向往,這是一個和諧、自然、自由、平等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叭A胥國”既是黃帝養(yǎng)身處事的哲學,也是治理國家的藍本。黃帝堅持二十八年,將國家治理成了華胥國的模式。那么,我們說,華胥國對于我們今天實現(xiàn)中國夢,又何嘗不是很好的借鑒呢?
在華胥國,有“其國無帥長”的平等,有“其民無嗜欲”的自然,有“不知親己,不知疏物”的和諧,有“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的自由?!读凶印S帝篇》中短短幾十字的描繪,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面。因此,專家從“華胥夢”的解析和研究中,總結出了華胥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就是:自然、和諧、大同。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到庚子春的這場疫情,疫情雖然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強有力的部署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疫情背后,我們是否應該再次反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
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zhèn)?,就已?jīng)懂得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并且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先祖?zhèn)儯窃谂c自然不斷抗爭的過程中,學會了掌握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環(huán)境,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至今。
伏羲坐方壇之上,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最終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掌握了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從此,人們由最初的與自然抗爭,變成了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而得到了大自然的恩澤。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萬年不變的法則,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應該時刻謹記的法則。
國家提出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源自中華文明歷經(jīng)滄桑始終不變的"天下"情懷。從"以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處世之道,再到"計利當計天下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判斷,其實說到底其內(nèi)涵就是自然、和諧、大同。
因此,我認為遠古的“華胥夢”可以堪稱今天中國夢的最初范本。華胥文化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推手。
華胥陵位于西安藍田,華胥陵的保護和開發(fā),是大西安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格局完善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撐。
我們習慣稱西安為文化古城,因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我常常想,為什么西安不能打造成為文化圣城呢?古城,在中國有很多,但是圣城,就像伊斯蘭教的麥加,有一個足矣。
從宏觀角度,西安東部從藍田猿人遺址、華胥陵,到米家崖遺址、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形成了一條早期文明走廊,這些遺址連點成線,展現(xiàn)出豐富且連續(xù)的文化風貌,對這一大文化線路的進行發(fā)掘利用,有利于進一步厘清關中盆地和灞河浐河流域在華夏早期文明發(fā)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打造上古文明展示區(qū)域和中華兒女尋根圣地,促進陜西和西安塑造新的史前大遺址文化品牌,形成高品質(zhì)的文化旅游、生態(tài)旅游,進一步豐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傳播內(nèi)容,讓西安中華始祖文化圣城的形象更為豐富鮮明。
將西安的城市形象塑造成為文化圣城,這也是未來我們努力的目標。
其實,挖掘、研究、弘揚、傳承華胥文化的意義遠不止這些,它對于完善我國上古史的研究、重新界定中華文明史、樹立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推動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華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她不僅僅代表著漢族,而是中國各民族14億人民以及海外6000萬華人的共同始祖,是全球近15億中華兒女的根。她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高于任何宗教的民族之魂,血脈之源。2018年3月國家把中華民族寫入了憲法,自此中國56個民族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但“中華民族”不僅僅只是一個名稱,她更需要一個文化標識、一個文化符號,所以華胥文化的建設一定會是粘合劑,把中華民族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形成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魂的中華民族。
這些年來,正是因為有了專家、領導,和眾多有志之士的支持與關注,更加堅定我的信心、增強我的意志,并為之奮斗不止。因此,我衷心地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加入到保護、傳承華胥文化的隊伍中來,讓我們眾志成城,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攜手同行!
疫情即將過去,春天已經(jīng)到來,讓我們共同祈福,中國加油!